两岸两大师:陈鼓应陈来北京讲国学

这次文化盛宴,来自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正以国学为媒,打造两岸心灵契合的“共同精神家园”

两岸两大师:陈鼓应陈来北京讲国学

来源:网络 2019-11-10 14: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0日电 11月9日,两岸国学大讲堂(北京专场)在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国学大师陈鼓应(台湾)、陈来现场讲授,梁涛现场交流品评。

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指导,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办,两岸国学中心、平潭网承办。在两岸各界大力支持下,两岸国学中心从对台交流前沿平潭跨越千里来到人文荟萃之地北京举办两岸国学交流活动。

11月9日,两岸国学大讲堂(北京专场)在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国学大师陈鼓应(台湾)现场讲授国学 (中国日报 摄)

坐而论道 两岸国学大师现场讲授国学

本次国学大讲堂(北京专场),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陈鼓应先生以《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到庄子的人生智慧》为题,探讨庄子和尼采对于人的论述和看待问题的观点。“东西方先贤在一个共同的议题上实现交汇,那便是对于人的生命历程,对于人生走向的共同关注。”他说。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则是结合自己多年对孔子教育理念的研究,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题,与观众研讨孔子的“人本思想”。陈来强调:“儒家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

当天,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两岸国学中心主任梁涛也参与现场交,并与嘉宾、观众探讨平潭在人文建设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历程和方向。

对台前沿 平潭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探索两岸交流融合

平潭地处福建沿海,距离台湾本岛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历史赋予平潭发展战略机遇,让平潭从“海防前线”一跃成为两岸融合的桥头堡和试验田。实验区成立以来,平潭全力推动与台湾深度融合,在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中先行先试,不断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2018年,两岸国学中心应运而生,坚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归,为两岸开展国学研习、国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传播,提供最优秀的平台,并携手两岸国学名家、知名机构,汇聚两岸国学力量,打造新时代两岸心灵契合的“共同精神家园”。

一年多来,两岸国学中心以两岸为特色、以国学为指引、以互联网为基石,举办论坛、开设讲堂、促进研学,在两岸国学界和青年学子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9年初,两岸国学中心“互联网+国学”项目荣获中央网信办2018网络公益年度优秀传播项目,也是福建省唯一获奖项目。2019年5月24日,在第二届两岸国学论坛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发来贺信勉励两岸国学中心越办越好。

两岸国学大讲堂是两岸国学中心的常态化活动之一,由两岸国学名家轮番授课。

创新传播模式 国学成两岸青年都关注的“新网红”

2018年成立以来,两岸国学中心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吸引两岸各类国学大师、名家、机构和个人入驻,逐步形成一个集大师流动、经典传承、培训教学、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助推平潭国际旅游岛实现“国学旅游岛”;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联动发展,通过网络及线下活动,让国学交流走出平潭,在两岸广泛传播,获得两岸网友的认可。

两岸国学中心已经举办的各项活动,在网络平台直播累计观看人数合计近5000万人次,#两岸国学#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5亿。国学Vlog创作大赛#我是国学vlogger抖音挑战赛累计播放量超过1.6亿。

今后,两岸国学中心将继续秉持“国学+”的发展理念,推动国学与各领域、各平台的融合发展,突出“国学+两岸”特色,并与各大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合作。两岸国学中心负责人陈有池表示:“两岸国学中心将继续发动群众和两岸青年的力量,借梯登高、扬帆出海,探索国学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