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清华-哈佛外科论坛”在京举行

2019年11月1-3日,“第十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清华-哈佛外科论坛”在北京举行。

“第十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清华-哈佛外科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1-04 13: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4日电(记者 王晓东)2019年11月1-3日,“第十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清华-哈佛外科论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教授及美国外科学会主席、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外科系主席Keith D.Lillemoe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论坛以“汇聚时代力量,问道学术巅峰”为主题,围绕消化外科领域的前沿科技和学术动态展开高水平交流探讨,来自海内外1800余名中青年医师和知名专家参会。

开幕式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秦银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刘允怡等共同启动了医师服务“灯塔计划”,携手支持基层医师临床能力同质化提升项目的实施。

大会主席董家鸿教授在向全体同道致欢迎辞,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消化外科取得的发展成就,并希望借助本次盛会的举办,为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创造更加高端的学术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促进精准外科范式的交流、合作与推广,为全球健康做出更多贡献。Keith D.Lillemoe教授在发言中对受邀参会并担任大会主席深感荣幸,希望麻省总医院的专家团队能够与中国专家进行相互学习、深入交流,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何振喜在致辞中对董家鸿院士带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在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对边远地区的精准医疗扶贫、促进医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创新转化等方面的工作表示赞赏,并希望学会能够为更多专家同道提供服务,创新医疗数据共享机制,为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是《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学术盛会,历经二十年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消化外科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届会议同时举行了“清华-哈佛外科论坛”。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和美国希望城国家医疗中心的专家组团来京进行学术交流。参会的顶尖级专家来自胰腺外科、结直肠外科、胸外科、肝脏外科、普通外科机器人手术、乳腺外科以及专注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诊治的肿瘤外科等多个领域。大会同时邀请了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外科专家Yuman Fong、法国超声影像科专家Jacques Souquet和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外科专家Necati Örmeci进行专题报告。在“大师讲坛”中,董家鸿院士、刘允怡院士、季加孚教授、郑民华教授、黄昌明教授等分别就体外肝脏手术的进展、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外科治疗策略和长期疗效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在“清华-哈佛外科论坛”上,Christopher Morse 教授介绍了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Nissen胃底折叠术、内镜手术、磁括约肌扩张术、内镜射频消融等新型手术方式,并评价了内镜下手术和括约肌扩张术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和研究潜力。Yuman Fong教授介绍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新研究方向,提出了先进行辅助化疗,观察肝转移灶的转化情况后再行分期手术治疗的经济高效手术建议,并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结合机器人的手术方式。Keith D. Lillemoe教授定义了分支型IPMN的自然病程,介绍了更好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囊肿的方法,指明IPMN和PDAC的相关关系。麻省总医院其他教授分别介绍了复发/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治疗策略和结直肠癌转移灶切除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外科卢倩教授分享了体外肝切除的静脉流出道重建策略。

(王晓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