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28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10月1日,举世瞩目的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隆重举行,在全国人民热切的期盼中,一辆辆装备威武雄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一刻,激动、骄傲和自豪填满了每一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8359所职工热血滂湃的内心,回想过往的奋斗历程,一切仍然历历在目。
“我承诺坚决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当生产调度小郑从张书记手中接过党员突击队队旗并庄严承诺时,决战阅兵任务、交付过硬装备的序幕全面开启。又一次,使命和重任将航天企业同祖国的伟大历史瞬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面对周期紧张、任务加码、人员有限的严峻形势,保障团队迅速反应,打出组合拳,全力迎接这次“大考”。
团队成立了阅兵任务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保障各类资源,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家组、技术质量伴随小组等专项小组,全力保障生产任务。生产管理部门牵头梳理任务,分解目标,倒排计划,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编制周密可行、详细具体的生产计划。建立“周、天、班、时”计划管理机制,确保各条生产线的作业计划分层落实到工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快速响应,构建了快速协调处置机制,每周在生产现场召开碰头会,定期沟通进展,统筹推进任务,实施现场人员牵头负责制,做好日报、周报。通过实时监控,刚性考核、专项奖励等多项举措全面推动任务完成。回忆起那段凌晨还保持手机畅通随时待命的特殊时期,生产处童副处长言语铿锵:“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扎实迅捷的行动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如果说,生产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那么总装及试验就是生产工作的“最末梢”环节,是产品按期交付不可跨越的“后墙”。
为确保生产任务不停滞,领导冲锋在前,各部门通力协作,打响了一场“节点保卫战”:有关人员多次到难点短线配套单位现场协调,甚至在春节期间仍驻场督促;抽调人员奔赴各地外协厂家长期跟产协调,确保配套产品按时交付;生产线领导每天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工位、到人、到小时,轮流排班,每晚和工人奋战在一线;调度系统紧跟生产现场,实时发现并协调解决影响进度关键因素,确保生产节拍无停顿;工艺人员合理优化工艺流程,对各道工序进行最大程度的并行和精简;设计人员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意见……
“记忆最深的就是试验,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和资源,我们将试验调整成多辆车并行,制定了分阶段分时段的试验计划,连续作战,将效率提升了四倍以上,为了节省时间,试验保障人员饿了就啃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大家不觉得很辛苦,‘后墙不倒’是关键。”生产线孔副主任在回忆中说道,“那段时间,生产线没有黑夜白昼、节假日的概念,白天,只要走进厂房,风钻声、铆枪声不绝于耳;晚上,灯火通明的厂房里,嗡嗡嗡、哒哒哒的声音依然响彻整个厂区。”
走进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最醒目的是每辆发射车前悬挂着的产品履历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辆车在生产、调试各环节的具体情况,每项工序、每项试验都由操作者签字确认,既保证了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又健全了责任体系,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责任人,严控质量问题的发生。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无论进度如何紧张都必须确保质量”,这是全所上下达成的共识。在质量管理方面,操作者和检验人员对生产全过程质量跟踪检查,要求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为上道工序把关,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发现一处问题,立即拉响警报,对每道工序逐一排查,发现质量隐患苗头绝不放过,处理质量问题绝不过夜,环环相扣,严把质量关。同时,为了提高生产质量,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一同对产品的各类尺寸接口做了细致、大量的梳理及校对工作,保证40多类产品接口协调一致,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工艺人员和操作者积极开动脑筋,及时设计投产了十余套工装,尽可能地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装配的可靠性,缩短生产周期。
一排排整装待发的装备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缓缓驶出厂房,驶向站台,满载着深切祝福,走向阅兵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