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看一下那边靠边位置”,考古队员翟鹏飞指向遗址东墙临街的土层,“那里是一处金代房址,在当时也处于临街的位置,房址地面堆满了被火烧过的砖瓦,考古队推测可能是曾经遭过火灾。在这个房址室内的地面上发现了百余件文物,包括一批精美的白瓷熏炉以及成组的日用瓷器和陶塑玩具。”瓷器出土时成摞放置,且数量大、成规模,所以推测这处房址可能为商铺一类的建筑。
接着大家继续往南走,看到了脚下的作业区出现了三个呈三角形排布的圆形大坑,大坑南边紧挨着又是一个不算很大的长方形房屋地基。这奇特的排布这又是什么?在翟鹏飞的介绍下,也逐渐清晰起来。
“这三座大坑属于同一处房址,我们在三个圆形大坑里发现了造像残块,坑壁内侧还有彩绘,那么我们就初步判定这座房址是一座小型庙宇,挨着它们的房屋地基属于另一处房址,比这几个大坑年代要早些。两座房址相互叠压,年代紧密衔接,所以推断可能为经过重建的并且有沿袭关系的民间庙宇。”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里,像这样的佛教遗存还有很多,从北朝至明清都有,以寺庙建筑遗存和丰富的宗教遗物为主。考古队员告诉大家,这些宗教遗物多出土于居民区的房址、灰坑内。通过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得以一步步地走进古人的信仰世界。
从宋代至今一直在沿用的当代道路:
证明了古城格局的延续性
跟随考古队员翟鹏飞的步伐,团员们来到了遗址最南端,这里沿着遗址区的南墙,发掘出了一条从宋代沿用到清代的道路。“大家可以看到这条道路南侧挨着的就是现在的开元路,依旧是现在正定县城的重要交通道路。”
由此可知,从宋代至今,这条道路的大体位置没变过,一直被沿用。这说明了正定古城在布局上存在着延续性。另外,陈伟领队介绍说,开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北退缩的过程。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与现今的开元寺中轴线重合,这表明金代至今,开元寺的中轴线也基本未发生变化。
看完东边区域,寻访团成员向西走,在西侧区域最北端,挨着如今开元寺南侧的地带,标识写着唐代池沼。有寻访团成员问起:怎么就能知道这里曾经是池沼呢?考古队员解释道,池沼底部一般都有黑色淤积层,淤积物以碳化的植物和黑色淤泥为主。
发掘区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少说有二十几口水井,考古队员将其分为三类。A类水井用砖较杂,砌筑方式不甚规整,深度也较浅;B类水井则用砖考究,砌筑方式规整,较深。C类水井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考古队员告诉大家,这种在结构上类似于水井的遗迹也有可能是用来储藏东西用的窖穴。
考古队员们说,这样丰富的水井数量虽不是同一时间存在的,但层层叠叠在这里出现,也正好证实了这里曾经居民汇集、人类活动丰富的事实。
实地体验考古发掘:
“我挖出了唐代的花纹砖!”
跟着青睐探访发掘现场,怎能不亲手体验考古工作。在寻访团行前,陈伟特意设计了实地体验这一环节,这也吊足了团员们的胃口。到了这一环节,他先是给每一位团员分发了一张考古作业流程图,然后叮嘱大家要按照流程图的步骤来操作。
大家兴冲冲地下到作业区,拿起手边的手铲、耙子等工具开始发掘起来,新鲜劲儿没过多久,疲惫感便随之而来。不过,比起疲惫感,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挖出文物碎片时候的惊喜和兴奋。孩子自然是最有干劲儿的,寻访团小成员大宝没几分钟就挖出了一块造型奇特的砖,上面有比较密集的竖条纹,大宝立即拿给旁边的考古工人询问,得知这种花纹是唐宋时期砖的显著特征,这块砖应该是唐代的。之后大家在同一地点又挖出许多瓷片、陶片,证明这处灰坑遗迹是古代的一个垃圾填埋坑。
陈伟还安排了洛阳铲体验环节,洛阳铲由一根细细长长的木棍手柄和一个半圆弧形铁质铲头组成,比一般的铁铲要窄小很多。然而就是这样一把小铲,可以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刺入土地中。洛阳铲就是能够直观看清文化层的必需工具。陈伟领队说,铲子拔出来上面就会带出一截土,土的分层就是它在地下时候的样子。陈伟领队及时在旁边纠正大家的拿铲姿势:“一只手抓住木柄,一只手抓在下面一点把握方向,然后直直插下去,不用太使劲儿。”团员们都上手试了试,却发现次次都能垂直将铲头打在同一个点上是如此困难,更别说把这个点打得多深了。大家感叹:“做考古真不容易!”
出土碎片分类大有门道
先看材质,再看釉色和器型
发掘出土的文物碎片,要收集后拿给工作人员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真正了解并参与了出土文物碎片的分拣,才会明白,这是一项既枯燥又需要技术的工作。
陈伟安排大家跟着考古队负责分拣的段志永师傅学习观摩,大家一下子又来了兴致,跟段师傅聊了起来。“先分材质,有陶器和瓷器,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其中尤以瓷器数量多,种类杂;瓷器的分类先看釉色,把一样的分到一起,分为白釉、绿釉、黑釉、青釉、酱釉;然后再根据残片判断原属于哪一种器物,按照器型分为碗、盏、盘、碟、杯、盆、瓷枕等等进行分类。” 段师傅告诉我们,从一个单位里出土的要放在一堆里,坚决不能混淆,一方面是因为同一单位里面的遗物具有相关性和共时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同一个单位里出土的碎片有很多是出自同一件器物,方便后期整理拼合。
许多我们看到的完整的文物,其实都始自出土后专业的碎片分拣和细致的文物修复。看着考古队的老师傅们一块一块儿熟练地给碎片分类,尽管速度快,但不会出错,更不会把出土于不同单位里的碎片搞混。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众多瓷器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尽管绝大多数为民窑瓷器,但其中仍不乏精品。
“考古不能太神秘了”
“县委书记过来工地视察的时候也说过‘考古不能太神秘了’,我也不想太神秘了。”陈伟和县里领导达成共识,用玻璃围挡取代铁板围挡,让普通民众也看得到真正的考古施工发掘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陈伟把所有出土文物中保存比较好、历史价值比较高的做成了展板摆在玻璃围挡下,今年8月14日起,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通过玻璃围挡对公众开放。
另一个创新举措,是夜晚给考古遗址现场做亮化。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推动下,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启动了考古工地夜景亮化工程。从8月19日开始,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完成亮化工作,正式在夜晚向市民、游客开放。自此,经过此地的人们、来自八方的游客均能透过新搭建的玻璃围挡,真切观看到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出土场景。这里成为新的热门景点,每天有约数千游客来此参观。这也是河北考古史上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在全国也鲜见。
陈伟还带队和县文旅局合作开发考古动漫宣传片,让周末来正定由大人带着游玩的孩子也有渠道了解考古是什么。“我们用动画去呈现原本晦涩的考古知识,让孩子们也对考古更感兴趣。”
“我们所提倡的文化自信,一定要出于对我们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在陈伟领队心中,让民众认为考古不再神秘,让大家有渠道、有机会去了解历史、触摸历史,才能让考古工作者们的工作和辛苦有更高的价值。
在正定古城返璞归真:
拜访隆兴寺 夜游千年城
正定对于石家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如果你问正定最著名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石家庄人都会回答你——“大佛寺”。所以这次寻访,陈伟领队也带领大家参观了正定著名地标隆兴寺(别名大佛寺)。
正定隆兴寺(大佛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中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除了转轮藏正在修缮之外,剩下五处都让团员们惊叹,纷纷表示下次还要再特意来一趟,好好观赏一番。尤其是“跷着二郎腿”的倒座观音像,更是让大家感觉到一眼千年的那份惊艳,这尊观音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了感情上的交流。
正定县文保所王素辉科长介绍说,“正定县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截至2019年10月,正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九朝不断代’之誉。”
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说它是千年文化古城,一点都不为过。
与一些已经被开发成熟的古城所给人的喧闹、繁华相比,正定古城则多了许多平和与安详。它仍旧保留了一种浓浓的历史感,虽然沿街商铺看得出修缮过的痕迹,但那种古朴的感觉却没有丢失,儿时印象深刻的街边小吃、餐厅里熟悉的咸香冀味“八大碗”,都显示着古城正定的独特。
团员们申请将回程时间延后,就是为了看一看夜晚亮起灯来的正定,它是那样的迷人,城墙的雄伟高大被夜晚的灯光挂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像是打了一层柔光,它仿佛更加肆意地释放着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摄影/青睐团员 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