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年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159.67万

9月23日,湖南省政府在吉首市矮寨镇举行新闻发布会,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黎咸兴发布湖南退耕还林20周年建设成就,湖南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龙晓华、湖南省发改委副巡视员李学斌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湖南20年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159.67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9-24 20: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23日,湖南省政府在吉首市矮寨镇举行新闻发布会,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黎咸兴发布湖南退耕还林20周年建设成就,湖南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龙晓华、湖南省发改委副巡视员李学斌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湖南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20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国家部委的精心指导下,湖南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概括起来说,就是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乡村兴。

黎咸兴表示,发布湖南退耕还林20周年建设成就,旨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要理念,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重大工程,推动生态强省和美丽湖南建设。

生态美: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6.1个百分点,工程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

退耕还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湖南启动退耕还林20年来,国土绿化进程大大加快,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1个百分点。荒山秃岭、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明显改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

退耕还林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了水源,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工程区防灾、减灾能力。根据国家林草局2018年发布的《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湖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为:涵养水源32.53亿立方米/年、固土5321.86万吨/年、固碳266.74万吨/年、释氧629.09万吨/年、吸收污染物21.32万吨/年、滞尘3490.43万吨/年,生态价值为1051.35亿元/年。

百姓富:退耕农户平均累计获得钱粮补助7596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已助力脱贫26307人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林区脱贫攻坚、群众增收致富。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在采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护等方面,为社会提供了500多万个就业岗位。

湖南全省310万户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钱粮补助7596元,人均2046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程度。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湖南把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争取集中连片,向困难群众倾斜,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贫困乡镇920个、贫困行政村11909个、贫困退耕户17940户、贫困退耕人口59484人、贫困户退耕面积66283亩。目前,已脱贫26307人。

产业旺: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森林旅游方兴未艾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推广“林竹、林油、林药、林果、林茶、林草、林旅”等经营模式,湖南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营造经济林120万亩、油茶65万亩、南竹150万亩、林下种草50万亩、林药85万亩,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森林旅游方兴未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我省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已建成以桤木、马尾松等为主的工业原料林200余万亩,种植中药材60多万亩,建立猕猴桃、金秋梨等林果60万亩。自治州生态旅游年产值约为190亿元,退耕农户年收入的30%来自林业。

湖南退耕还林实践还证明,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乡村兴:带动270多万个劳动力转移,农村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和乡村社会治理。

大约每3亩坡耕地还林可转移1个劳动力,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了270多万个劳动力向适宜种养的地区和经商、运输、加工业、劳务输出等领域转移。

实施退耕还林,农民得到实惠,广大群众更加拥护党和政府,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退耕还林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了耕作人口,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农民群众自觉造林、积极护林,林业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