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70年来慈善救助2000万困难群众

湖南70年来慈善救助2000万困难群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9-18 19: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现场

中国日报9月18日长沙电(记者 冯志伟)9月18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卫健委、湖南省人社厅、湖南省住建厅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民生改善方面成就。

教育实现四大历史性跨越

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跨越。70年来,湖南省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由207万增加到1350万,教育总规模居全国第7位。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义务教育年均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2年。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70年来,湖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飞跃提升。“桃江经验” “东安经验”“汨罗素质教育经验”等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全国优秀大学生”邹勇松等一批优秀典型。职业院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数均排全国前5。1978年以来,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学士230万人。4所大学、12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3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前1‰。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等指标均保持在全国前列,诞生了 C/C航空制动材料、超级计算机、中低速磁浮、“海牛号”深海钻机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从“没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湖南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权,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2%以上,107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国家认定。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取消高考鼓励类加分项目,杜绝降分点录,顺利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2012年以来,三大专项共计在湘招收4万多人。

“底子薄”到“家底厚”的跨越。201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252亿元,占到全省教育经费总量的76.8%,是1978年的近480倍。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超过98%,获批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教职工总数比1949年增长7.57倍,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完善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湖南省基本建成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社会参与的“8+1”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水平逐年提高。湖南省1999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7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人数由15万人增加到185.8万人,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从38元提高到353元,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从23元提高到213元。2009年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累计救助520万人次。2016年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覆盖目标人群125万人。

社会兜底脱贫扎实推进。2014年实施全省低保最低指导标准,2017年实现农村低保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96.4万名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

引导社会参与务实有效。实施社会组织扶贫“万千万”工程和“五个专项行动”,引导社会资金3亿元,结对帮扶困难家庭10万户。慈善救助困难群众累计2000余万人次。

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养老制度是国家最基本的福利制度,70年代全省仅有福利院7所,目前已有各类养老机构2358家,养老床位44万张,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全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补助等福利制度,出台养老政策文件40余个,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税费优惠、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领域。

特困供养全面覆盖。2007年实施五保供养,2014年转变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障38万人。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新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58所,改扩建200余所,改造护理型床位万余张,50%以上的县建立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

儿童福利事业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建生产教养院、育幼儿童教养院,70年代后逐步改建为社会福利机构,湖南省现有儿童福利机构60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04所。

完善孤儿保障体系。2011年建立孤儿保障制度,目前全省保障孤儿2.1万人,保障困境儿童13万人。

强化留守儿童关爱保护。2016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目前关爱保护留守儿童68万人,建成乡村儿童之家2.2万个。配强儿童服务队伍。在全省1933个乡镇(街道)、2.9万个村(居)分别设立“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全面提升基层儿童福利水平。

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医疗卫生状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省卫生健康工作者秉持保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团结一心、接续努力,彻底改变了解放前积贫积弱的医疗卫生状况。

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湖南省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76.7岁。妇女和儿童健康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缺陷发生率连续四年下降。先后稳妥有序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发展更趋均衡。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市居民15 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对比1949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增长了234倍,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增长了120倍,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增长了27倍。建立了6个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基因检测、干细胞临床研究等领域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先后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鼠疫、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连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病例26年、无白喉病例15年,基本消除疟疾和麻风病,消除了碘缺乏病。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有效防止了埃博拉、寨卡等新发传染病的输入,血吸虫病疫情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城市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湖南省三级公立医院实际平均开放床位数居全国首位;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为全国第二低。

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更加牢固。湖南省委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文件,其中针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多个关键环节实现了创新突破,极大地振奋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信心。将基本消除村卫生室“空白村”列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村卫生室建设迈入规范化、标准化阶段。

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现有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116家,其他中医医疗机构2500家。94.8%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县以上中医医院有编制床位4.66万张,每万人口6.8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卫生健康信息化加速推进。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和绝大多数二级医院实现预约诊疗、诊疗服务“一卡通”以及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互联网+医疗健康”已联通42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43个卫生健康服务事项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效率及群众就医满意度持续提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2016年湖南省成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连续3年均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地区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形成。以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为抓手,推进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各种形式的医联体覆盖所有三级医院和县级医院,湖南省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65万余个。2018年,湖南省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90.92%。

药品供应保障不断完善。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规范诊疗行为、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17年、2018年药品采购价格分别下降11.55%、4.24%。将国家谈判的17种抗癌药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癌症患者药费负担进一步减轻。

全民医保制度覆盖城乡。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障、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多重保障网,城乡居民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全面实现省内外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落实 “三个一批”健康扶贫机制,实施“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贫困人口重病患者救治措施。对贫困人口实施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

民生实事惠及重点人群。先后实施了重性精神病救治救助、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孕妇免费产前筛查、县(市)二甲公立医院全覆盖等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70年间,湖南省城乡从业人员规模由1950年末的1107.76万人扩大至2018年末的3738.58万人,其中省内城镇从业人员由79.60万人扩大到1863.8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7.19%提高到49.85%。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8年底转移就业总规模达到1592.3万人。湖南省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之比由1950年的88.54:4.95:6.51逐步调整为2018年的39.12:22.37:38.51,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72.07万人增加到1439.76万人。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63元增加到2018年的73300元,年均增长17.62%。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湖南省169.5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9.2%。

目前,湖南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921万人、工伤保险798万人、失业保险59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工伤、失业保险已覆盖全体职业人群。连续15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1995年的192元增加到2018年的2371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试点之初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03元。

住房城乡建设蓬勃发展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建国初期,湖南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7.9%,百废待兴。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落地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速,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36万人增长到2018年38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02%,“村民”逐步转型为“市民”。

城镇建设翻天覆地。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省市区总面积达51437平方公里,较1982年增长超过6.1倍;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3192公里,较1982年增长超过12.8倍,三湘大地旧貌换新颜。

住房面积大幅提升,实现从“蜗居”到“宜居”。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代“蜗居”一室是当时普遍的居住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8年实施房改以来,房地产市场化道路逐步走开,住房有效供给量逐年增加,满足了城镇居民不同层次住房需求。201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8.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4.9平方米,增幅达12.5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3.1平方米,增长超过6倍,无数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变成现实。

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实现从“简居”到“优居”。2010年以来,湖南省累计建设公租房105.46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7.41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259.7万套,帮助近1000万居民“出棚进楼”;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66.84万户,户均补助从2009年的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万元,帮助超过500万农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湖南省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达到306.9万人,1995年以来累计发放个人住房公积贷款2935.4亿元,超过134.2万户城镇职工受益。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从无到有,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两供两治”、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行动,环境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湖南省累计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159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20个,整治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237个,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5%,以前的“黑河臭水”变成了如今的“汩汩清流”。建成县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10座,乡镇垃圾中转设施1287个,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5%,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快推进。

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6%和76.9%,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4.31%。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县城)1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38个,中国传统村落658个,全国绿色村庄1430个,宜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