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沈阳,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截至2018年年底,户籍老年人口187.4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5.12%,这相当于沈阳有四分之一人口为老年人。面对严峻的养老压力,日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沈阳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标志着沈阳将以立法形式,促进居家养老服务。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圈”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此次《条例》涉及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机制的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养老服务领域。
为不断完善“服务圈”,沈阳市今年着力普及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此次《条例》也明确指出,新建居住区应当以每百户建筑面积不低于三十五平方米的标准。对政府、企事业单位腾退的用地用房,符合条件的应当优先用于居家养老服务。
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对改善居家老人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此前,沈阳市和平区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后,陈阿姨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虽然离家不远就有一家大型超市,但是陈阿姨更喜欢到这里采买日常生活用品。
“买米面粮油可以送货上门,这对我们老年人特别重要!”除了陈阿姨看中的“送货上门”,这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等服务。据了解,在相关地区和部门的支持下,“惠万民”已在全市20多个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年多来直接服务社区老年人近3万人次。
据悉,今年,沈阳市政府将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计划新增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个、改造社区养老服务站300个,打造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探索为老服务时间储蓄机制
志愿服务一直是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一个重点,其中通过低龄老人志愿帮扶高龄老人的方式,已成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方面。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街道37个社区搭建“低龄老人志愿者帮扶高龄老人”平台,通过上门服务、微信服务、电话帮助等多种方式,提升高龄老人生活质量。
为此,沈阳《条例》中提出,探索建立为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机制和其他激励机制。倡导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在校学生参加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倡导邻里互助养老,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独居、空巢老年人服务。
事实上,通过为老服务时间储蓄机制来进行养老服务,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推行。如南京推行“时间银行”,提出志愿者在年轻时参加服务,到年满60周岁及以上直系亲属需要服务时,可以用之前存储的时间进行兑换。
而据媒体报道,这些志愿者中有许多志愿者是低龄老人。这既丰富了低龄老人的业余生活,也为其将来的养老“买单”,减轻了家庭和社会养老的负担。
智慧养老成居家服务亮点
从我国老龄化的速度来看,在技术手段没有迅速革新的背景下,智能化养老成未来居家养老的一大亮点。为此,在此次《条例》中,明确提出鼓励、引导、规范企业和社会组织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紧急呼叫、远程健康监护、紧急援助、居家安防、家政预约、助餐助浴、辅助出行、代缴代购等服务。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在此之前,沈阳就已经深入调研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先进城市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沈阳市“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实施方案》,还启动了“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并完成了申报审批工作,正在组织政府采购招标工作。
该平台将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整合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实现线上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线下养老服务机构的充分融合,解决养老服务供给、服务效率和行业监管问题,提供地理信息、评估管理、移动终端和呼叫中心等服务功能。
此平台预计于2019年底投入使用。而此次《条例》的出台,将为规范、鼓励沈阳居家养老打开一扇“智慧养老”之门,增添一份法律保障。
(张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