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国日报》第11版整版专题报道
湖南向欠发达国家提供农业、教育和医疗专业知识援助,加强了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主办省份和中国中部崛起的经济大省,湖南正在利用自己的智慧助力非洲的发展。
随着湖南在农业、制造业、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湖南愿意与非洲国家分享其发展经验。
袁隆平是中国在湖南的最顶尖的农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说他的愿望是用越来越好、品种繁多的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包括了袁隆平在内,非洲是受益于湖南农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地区之一。
稻田是马达加斯加国徽的一部分,这表现了人们对水稻的喜爱,而水稻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种植历史了,送稻穗是给来访的客人是马达加斯加的一个风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分享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向马达加斯加送出了他们最好的礼物。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政府承诺在非洲建设10个农业示范中心。
湖南农业科学院依托其在杂交水稻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国际实力,被指定在马达加斯加建立杂交水稻示范中心。该项目于2007年启动,这是中国承诺建设的10个中心中的第一个。
尽管马达加斯加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但多年来仍然粮食供应不足,这是因为常规水稻品种的产量是有限的。湖南省农科院与该省内一家水稻种苗公司——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马达加斯加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
张立军是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事水稻种子开发已有10多年的经验。张立军说,袁氏种业于2010年在马达加斯加设立了分公司,并于2012年在那里建立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中国和马达加斯加都进行了种子培养。目前,马达加斯加每年的种子产量可达到400吨左右,而中国每年还向马达加斯加出口390吨种子。因此,近十年来,马达加斯加新增杂交水稻种植3.5万公顷,为其带来粮食增产10.49万吨。
医疗援助
湖南有多家全国知名的医院和医学研究教育机构,它们利用医疗领域的专业知识为非洲人民提供了健康保障。湖南援助行动的成功源于一队敬业的医护人员,他们经验丰富,在领域内享有盛名,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在告别了家乡的亲人后,奔赴非洲,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医疗服务。
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因风景如画,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然而该国也在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上,尤其是在医疗方面。
自1972年以来,中国一直向塞拉利昂提供医疗援助。同年中国与塞拉利昂政府签订的一项协议,湖南被指派负责塞拉利昂的医疗援助工作。于是,湖南省于1973年向塞拉利昂派出了第一支医疗工作队。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恶劣的卫生环境以及缺乏专业医护人员、药品和设备,疟疾在在塞拉利昂肆虐,并且不断恶化。但仅在20天内,中国的医疗队就在塞拉利昂建起了第一所医院,并以他们的辛苦付出、专业能力及中国制造的药品、设备为当地人带来了希望。
1985年,湖南也向津巴布韦派出了一支医疗队。湖南派往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两国的长期医疗队成员达到438人,临时任务队成员达到157人,在两国总共帮助了80余万病患,并实施了20余万台手术。
位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是两国医疗合作的结晶。该医院是在湖南的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帮助下建造并运营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生李劲东是中国第二十支援非医疗队的领队。据报道,李劲东和他的队伍已在中塞友好医院驻守了一年,服务了当地3.4万余名病患并实施了350台手术。
李劲东说,他的队伍在三月份为中塞友好医院的护士开展了一个为期两月的培训项目。该医院仅有5名当地医生,还有医院的院长,及86名护士。他说:“因为缺少医生,大部分医疗服务都是护士提供的。”他还补充说,培训计划可以让护士更加专业、全面地帮助病患。
2018年,湘雅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派前往非洲对中塞友好医院进行升级改造,旨在让其成为西非示范医院。
湖南省目前正在准备派遣第二十一支医疗队前往塞拉利昂,第十七支医疗队前往津巴布韦。
教育合作
湖南还通过教育和培训项目与非洲分享发展经验。2017年1月,湖南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在南苏丹启动了一项教育援助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海外教育援助项目。
南苏丹是2011年刚成立的一个年轻国家。历经多年战乱的南苏丹把教育当作战后重建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财政支出有限,阻碍了教育发展,南苏丹政府期望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认为这个项目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行动。该项目涉及多个板块,包括教育规划、教师培训、教材出版和教育信息交流技术等。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的董事长龚曙光表示,缺少教材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是个棘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同南苏丹的专家及教育官员共同成立了教材开发小组。2018年9月,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了大约130万本数学、英语和科学教材,并且都在新学期开学前发放到了当地小学。
教师培训、项目经理培训和技术人员培训也是该项目重要的一环。目前,该公司已经对200多人进行了培训。
南苏丹政府和人民对该项目高度好评。南苏丹驻中国大使约翰·安德嘉·杜库表示,这个项目完全是为南苏丹“量身定制”。他说:“因为这个教育援助项目,中国的湖南省在我们国家耳熟能详,我们非常感谢湖南人民。”(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