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古胜村冯长书:治理荒山13年 贫困乡村换新颜

55岁的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走在半山腰的木制步道上,脚步轻快而有力。涂敏 摄  人民网黔西6月17日电(涂敏)55岁的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走在半山腰的木制步道上,脚步轻快而有力。

贵州黔西古胜村冯长书:治理荒山13年 贫困乡村换新颜

来源: 人民网
2019-06-18 09: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村民们正在采摘鲜桃。涂敏 摄

人民网黔西6月17日电(涂敏)55岁的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走在半山腰的木制步道上,脚步轻快而有力。他指着不远处延绵起伏的青山对记者说:“我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我们村的树长起来了,石漠化也治理好了。老百姓看到环境变好也高兴了,他们高兴我就更高兴了。”

古胜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与贵阳市交界处的黔西县,是黔西县的东大门。全村共有经果林3100亩,樱桃、枇杷、桃、李子等等新鲜蔬果四季不断,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45元。

从石头遍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和尚山、贫困村”到如今“林茂果丰、生活富足”,古胜村的村支书冯长书带领村民们走了一条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路,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石头开花,马长角” 有女不嫁古胜郎

在古胜村有句顺口溜叫“石头开花,马长角”。因水土流失严重,山上的石头像开花一样越来越大;因为路不通,每户人家都喂马用来运输,高高的马鞍就像马长的角。

“那时候,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光秃秃的‘和尚山’,山上除了石头就是零星的几棵玉米长在那里,几乎看不到树。一年忙到头,一亩地收不到200斤玉米。每年差不多10月份的时候就断粮了,要去对面的修文县借粮食吃,我父亲在的时候,我就和他去借过三次粮食。”冯长书回忆着说。

村民为填饱肚子进了开荒种地,砍柴烧火,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年轻人留不住,外村的姑娘也不愿意嫁进来。最严重时,古胜村全村不到1800人,35岁以上单身汉却超过40人,800多名壮劳力为了生活外出打工。

生活艰难又看不到希望,1985年,刚刚结婚的冯长书带着妻子离开了古胜村到贵阳打工。在外打拼二十年,冯长书挖过铁矿、种过果树也开过餐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直到2005年,村里搞退耕还林要量地。

主持退耕还林工作的素朴镇镇长在和冯长书聊天的过程中发觉他很有想法,于是想让他来干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脱贫致富,为此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做他的工作。

冯长书看着家乡这几十年都没啥变化,生活还是那么艰难,有心为家乡做点事,就和镇长提出:“要我回来也行,镇里提供雷管、炸药和技术,支持我把路修好我就回来。”。

“好,可以,那就这么说定了。”镇长一口答应下来。

8个月后,连接15个村民组的毛路修好了,冯长书也当上了古胜村的村干部。

转思路,种树吃树村民致富

当上村干部的冯长书开始思考古胜村怎么办?“山顶光秃秃的全是石头,山腰只有石头缝缝里有点土,山下泥土稍微多点,但种粮食怎么养得活人?还得另想路子。”冯长书说到。想到以前种果树的事,退耕还林要种树,果树不也是树吗?经济效益还高。于是冯长书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决定走山顶自然恢复、山腰人工植树、山脚经果林的路子,但村民们却不同意。

“你出去二十多年,回来当个村干部,瞎指挥。自古以来老百姓的土地都是拿来种粮食吃的,不是拿来种树的,那个树能吃吗?山上种树我们理解,山下你让我们种经果林,交通又不方便,果子卖不出去怎么办?背到你家去啊?”年长的村民指着冯长书的鼻子骂到。

冯长书也不生气,他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一棵樱桃占地20平米,这20平米每年可以种40棵玉米,收40斤玉米,1元/斤,一年收入卖40元。在20平米的地上种一棵樱桃,五年后这树每年收30斤樱桃,市场价25-30元/斤,卖给批发商就算10元/斤,一年收入300元。300多还是40多?

想明白了村民们有了自己的选择。

水泥铺的乡村路边杨梅树长得正好,鹌鹑蛋大小的杨梅像小灯泡一样挂在树上,红灿灿的看起来格外诱人。48岁的村民陈万才在树枝间若隐若现,双腿把身体固定在树枝上,双手正左右开弓熟练的摘着杨梅,路边摆着三个竹篮,里面装着摘好的杨梅,正准备卖给商贩。

”今年的收成还可以,吃杨梅的季节快结束了,我家的桃子还有一些。去年25亩地收入16万元,今年还不晓得,不过看样子也不错。“陈万才爽朗的笑着说到。

1971年出生的陈万才以前在贵阳做水果生意,干的辛苦却挣不了多少钱。2006年村里种经果林的时候回村了,自己的6亩地还林种了柏树,承包了村里的25亩地用来种桃和杨梅,去年的纯收入已达16万元,如今日子过得舒心又安逸。

自2006年以来,冯长书带领古胜村人累计人工种植7000亩柏树、2000亩松树;种植经果林3100亩。植被覆盖率从2006年以前的不到12%提升到如今的89.68%。2017年,古胜村实现整村脱贫。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以前的不足1200元变为2018年的10045元。

“现在的古胜村,没有穷人,只有装穷的人。”冯长书大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冯长书正一步一步的把古胜村的经果产业和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增加村民的收入。”现在,村里的旅游开发公司也组建好了,六广河边的码头也已经建好了,还订购了2艘120座的大船。我们这里环境好,发展旅游很有前景。一定要把古胜村打造成漂漂亮亮的新农村示范点。“冯长书站在山腰上信心满满的说。

不远处,六广河缓缓流过,青山间升起阵阵薄雾,天快黑了,明天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涂敏)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