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垃圾分类回收 绿色包装成就绿色生活

垃圾分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垃圾减量。让包装“绿”起来,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心声。只有共同关注,同心协力,我们才能让包装“瘦”下来,让绿色“包装”我们的新生活。

促进垃圾分类回收 绿色包装成就绿色生活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9-06-17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垃圾分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垃圾减量。然而,有人戏言:垃圾分类不是越分越少,而是越分越“多”,“多”出来很大一部分是包装垃圾!数据显示,在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中,超过1/3是包装性垃圾,包装废弃物的体积更是占固体废弃物的50%。让包装“绿”起来,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心声。

始于11年前的“限塑令”,曾经对包装垃圾起到明显的抑制效果。但今天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快递、外卖等行业逐渐火爆,成为大多数包装垃圾的主要来源。有几组数据可以说明其严重性,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亿件,约消耗塑料快递袋80亿个、快递包装箱40亿个、箱板纸250万吨以上;各大网络订餐平台完成一天订餐量需要4000万个餐盒,一年需要146亿个餐盒。与消费者需求相比,这里或多或少存在资源浪费的嫌疑,有的涉嫌过度包装,有的可以回收利用,但却被当作废品一扔了之。小小包装,是折射绿色生活的一面镜子。当前环保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繁重,而整个包装行业的发展还略显粗放,这就需要进行深度反思,发起一场自我革命。

“绿色包装”是开展垃圾分类的首要前提。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一定的包装固然有必要,但如果包装一层层嵌套下来,层数太多、孔隙较大,就有可能是包装过度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包装还有“瘦身”的余地,比如有很多快递大纸箱里只有一个小盒子,外面包着厚厚的泡泡垫,不仅浪费包装,还浪费运力,实有“大材小用”之嫌。还有的人存在攀比心理,刻意追求包装“精美”,企业也有意迎合,过度包装提高“档次”,以期卖出更高价钱。对这些现象,必须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厉行节约,给包装划出刚性标准,强化包装监管力度。此外,商家也应该优化解决办法,对不同类型的商品,推荐合适的材料,尤其是商品和包装体积的匹配,尽量避免包装浪费。

让包装“绿”起来,还应该在绿色化和可循环上下功夫。所谓绿色化,是指材料本身的节能环保。目前已有企业着手探索,研发了生物基快递袋、全生物降解快递袋等,虽然目前技术还不够成熟,但长远来看,鼓励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所谓可循环,是指完善垃圾分类标准,让垃圾回收落在实处。大多数包装材料分为运单、封套、纸箱、塑料袋、编织袋、胶带和缓冲物七大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拆开包装后,会把这些废弃物统统扔进垃圾桶,而绝大部分材料是可以变废为宝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持续的督促引导,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此外,我们也可以推行“绿色快递箱”,以及取代纸质快递单的电子面单等,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

总之,绿色包装不仅是一个行业问题,而是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应该在综合治理的视角下,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只有共同关注,同心协力,我们才能让包装“瘦”下来,让绿色“包装”我们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