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一带一路”全球导师项目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

全球导师计划让学员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经验。

首个“一带一路”全球导师项目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

来源: 中国日报
2019-05-30 17: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30日电(记者 邹硕)5月29日,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的“一带一路”全球导师计划启动仪式暨《培养全球栋梁之才——来华留学事业 70 年进展、潜力与建议》主题研讨会在人大重阳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利用以人大重阳为代表的知名国际智库的全球网络资源,对“教育+智库”这一全新“一带一路”教育联通模式的积极探索,是为积极落实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关键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丝路学院院长杜鹏,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葡萄牙前欧洲与外交事务部部长、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布鲁诺·玛萨艾斯,土耳其中央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尤科赛尔 • 戈迈兹,前中东特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吴思科,教育部国际司处长毛冬敏等出席会议。人大重阳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主持开幕式。

杜鹏在致辞中首先对成立于2018年4月的丝路学院进行了介绍。作为国内高校中首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授予学位的实体学院,丝路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热爱中国文化、汉语语言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朋友们提供了学习机会,搭建了友好交流的平台。他说,“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全球导师计划启动仪式,是丝路学院创新办学迈出的重要一步,相信教育联通与智库网络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王文指出,丝路学院项目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人民大学的校领导高瞻远瞩,委托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和苏州校区三家牵头,在非常短的时间得以筹建,推进工作非常顺畅。2018年共72个国家的336位申请者报名,择优录取了其中的72位。他说,这是高校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务实举措,也得到了海内外的一致认可。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全球导师启动仪式正式开始。杜鹏副校长向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张燕玲等11位国际政界学界知名人士颁发“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一带一路’全球导师”证书。

全球导师计划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及人大重阳的资源平台,创造性地与多位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的政、商界精英及专家学者签约合作,在优秀学生与各界精英导师之间架起桥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体制机制的锐意创新与国际化办学优势,也让学员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经验。

吴思科作为导师代表发言时表示,“一带一路”秉承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眼于沿线各国乃至更宽领域的发展,造福来自更宽领域的全球民众,这个宏伟的蓝图需要一代的努力,而人才的培养是伟大愿景实现的根本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学生康勇(中文名)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说,“一带一路”不仅是关于贸易、基础设施和投资,同时“一带一路”也在推进文化教育交流。他在发言中感谢全球导师计划的实施,认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

毛冬敏作为官方代表发言。他说,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采取了“教育+智库”的模式,首先是在机遇中的顺势而为,同时也是在人文交流的探索当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路。他在发言最后也寄语学生,“希望你们能够成长为自己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成为中国和各国人文交往的友好纽带。”

人大重阳院长助理、丝路学院院长助理杨清清随后代表课题组发布《培养全球栋梁之才——来华留学事业70年进展、潜力与建议》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在全球比较的视野下,回顾中国成立70来以来,留学生来华的进展和特征,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探究目前的经验和机遇,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报告认为,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加强国际人才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展,系统且可持续的培养高素质的海外人才,潜移默化的提升他们对中国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稳步打造能够满足时代需求,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同发展的海外精英,是丝路学院建设的初衷,也是当前的关切重点。

王文随后重点强调了报告中的几个数据:第一,目前中国已经有一千多所大学在接收留学生。第二,从2016年开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留学生目的地国,超过日本、韩国成为亚洲第一。第三,过去6年时间,中国招收的留学生23%来自于发达国家,77%来自于发展中国家。23%的比例数值,已经高于发达国家人口在全世界人口的比例。

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张燕玲、布鲁诺·玛萨艾斯、尤科赛尔 • 戈迈兹随后发表主旨演讲,吕捷主持该环节。

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从华为被美国制裁讲到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他建议中国启动更多的项目,培养更多的人才。他说,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当下最紧要的是要提出真切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以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采取更为迅速的行动,解决当下和未来的更多问题。

张燕玲的发言聚焦于丝路学院系统教育的设计,她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有前瞻性,课程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其次,要注重品牌的打造,要围绕“一带一路”世界人才的培养方向,推出重点,建好平台,以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目标导向开发学员内生动力。第三,要发挥学员五湖四海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国别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第四,要注重内涵式发展,研学并重。

布鲁诺·玛萨艾斯则从他的哈佛求学经历讲起,他认为,一个项目的影响是长远的,人才汇集的项目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他说,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的开设,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点实践,能够促进中国和世界彼此更好的理解。

尤科赛尔 • 戈迈兹演讲时指出,人才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人才创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支撑国家货币的强大。

最后,在人大重阳副院长周洛华的主持下,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黄仁伟、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总监、一带一路倡议特别顾问司嘉丽(Astrid Skala-Kuhmann)、华大基因国际发展副总裁熊韬、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马丽蓉、《环球时报》高级顾问、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丁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王义桅等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与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回首70年间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历程、研讨未来发展潜力、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参与本次会议的其他嘉宾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李贞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颜梅,人大重阳副院长胡海滨,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院长助理朱凤余,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学事务助理郑璐,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魏本华,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创始人、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宋荣华,以及丝路学院来自俄罗斯、法国、土耳其、丹麦、印度、伊朗等国的学生代表。

据主办方介绍,2019年,除中国学生外,共有73个国家的541人申请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学习,报名人数比去年增长了61%,吸引了越来越多包括美国、法国、丹麦、奥地利等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学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热度也在持续提升。相信未来,丝路学院能在政策对接、学术研究、项目建设、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一带一路”共建行动行稳致远,贡献更大的力量。

(邹硕)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