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5月16日电 还记得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吗?当时,全世界都在为这次成功着陆欢呼雀跃。
那一刻之所以全球瞩目,不仅是因为那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是因为困扰人类的许多月球谜题可能将会解开。
这不, “嫦娥四号”月球车 “玉兔二号”果真不负众望给大家带来了惊喜。
自然《杂志》网站截图
北京时间5月16日凌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布我国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利用“玉兔二号”携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的探测数据,证明了“嫦娥四号”落区月壤中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月球深部物质。
这只“小兔子”是如何探测到这些珍贵数据的?
《自然》称, “嫦娥四号”于今年1月3日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登陆,并成功释放月球车“玉兔二号”。月球车驶上月面后,其携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在两个探测点获得了质量良好的光谱数据。而这些数据与“玉兔号”在月球正面探测到的有很大不同。
随后,经过对光谱数据进一步处理分析,李春来研究团队证实这一区域月壤中橄榄石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并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这种矿物组合很可能是源于月幔。”李春来说。
说到这里,可能一些资深月球迷会有些疑问。“嫦娥四号”的着陆点位于冯·卡门撞击坑内部,早期研究结果表明其表面被后续喷发的玄武岩所填充,那么“玉兔二号”在巡游中是如何“踩到”这些不同于玄武岩的月球深部物质的?
李春来在接受采访时称,他的研究团队认为,这些物质其实是从冯·卡门撞击坑东北部的一个直径为72公里的芬森撞击坑溅射出的。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截图
这些被“玉兔二号”踩到的矿物意义重大。正如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等所称,中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结果正在揭开月球最大的谜题之一。
与地球相似,月球由核、幔、壳构成。科学家推断,随月球岩浆演化,较轻的斜长石组分上浮形成月壳,而橄榄石、辉石等较重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然而,这一关于月幔组成的推论至今没有被有力地证实。
但是,这次“玉兔二号”的发现则为解答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了支撑。
美国太空网站(Space.com)网站称,揭开月球形成之初未解之谜的一种方法就是分析它的地幔。 但人类对月幔的认识非常有限,基本还处于设想阶段。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任务和苏联的月球探测器都没有带回月幔样本。 但是现在,中国的科学家做到了,在“玉兔二号”的帮助下,人类开始窥到月幔的真面目。
法国图卢兹天体物理学和行星学研究所的帕特里克·皮内(Patrick Pinet)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时称:中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令人“振奋不已”,对确定月球地幔的构成和月背的地质构成有重大意义。但最为重要的是,它将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月球的形成与演化。
(编辑:刘世东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