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物精品今起国博开展 其中62%为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队友”;上过《国家宝藏》,只舍得展出20天的“千岁少女”;身着豹纹裤,翻领时髦“风衣”的陶俑……5月16日上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的《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不仅规格超高,而且妙趣横生。

甘肃文物精品今起国博开展 其中62%为国家一级文物

来源:北京晚报    2019-05-17 08:03
来源: 北京晚报
2019-05-17 08: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千岁少女”是大地湾文化彩陶的代表作。

国家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队友”;上过《国家宝藏》,只舍得展出20天的“千岁少女”;身着豹纹裤,翻领时髦“风衣”的陶俑……5月16日上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的《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不仅规格超高,而且妙趣横生。最为难得的是,展览中62%的展品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在国内举办的文物展览中文物数量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览。本次展览从即日至7月21日在国家博物馆南2、南3展厅免费展出。

甘肃国宝“大聚会”

本次展览由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敦煌研究院协办。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化交流为线索,以考古发掘的甘肃各历史时期的516件(套)不同门类的重要文物为基础,通过八个单元,呈现以史前大地湾文化、甘肃彩陶文化、河陇青铜文化、早期秦与西戎文化、汉魏晋唐时期河西文化、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甘肃佛教文化为主体的甘肃历史文化。

据展览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展出文物数量多,珍贵文物占比较大。展览展出文物数量多达516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2件(套),国家二级文物近百件(套)。其次,文物门类丰富,精彩纷呈。展出文物涵盖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金银器、木器、丝织物、纸制品等。其中举世闻名的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国早期青铜制品,悬泉置遗址、居延遗址等地出土的汉简、纸张,汉唐丝织品、国际货币,北魏、隋唐佛造像等,都是能够直接反映甘肃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文物。第三,时间跨度长,地理跨度广。从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一直到宋元时期多元民族文化;从甘肃东部、中部,一直到河西走廊最西端,涵盖了黄土高原、雪山、戈壁、绿洲等多样化地理特征。

“千岁少女”领衔展出

在展览入口处,迎接游客的就是堪称国宝的“千岁少女”。这就是曾在《国家宝藏》中“红极一时”的明星文物——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世界闻名的大地湾文化彩陶留下来的一件杰作。

记者看到,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可以垂系饰物,宛若穿着花衣的少女。专家说,作为“中国彩陶之乡”的骄傲,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里可以窥见中国美术史的开端与中国审美的起源。这件展品在甘肃省博物馆是放在最后“压轴”出场的,由于太过珍贵,此次在国博也仅展览20天。

“马踏飞燕”位置待解

国家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队友”们也来到了国博。1969年10月,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了一个铜车马出行仪仗队,“马踏飞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这组文物共99件,此次精选了40多件来到国博。

专家说,这批铜马、铜俑胸前刻着铭文“守张掖长张君”、“冀张君小车马御奴一名”等,可以推测,墓主人姓张,而且从仪仗队的规格来看,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高,是一位军事首领,但至今也没有揭开他的真实身份。尤为有趣的,文博界至今仍在为“马踏飞燕”究竟在这个仪仗队中的哪个位置而争论不休。由于文物是农民挖防空洞时发现的,后来又被卖到废品收购站,已经无从知晓队伍本来的陈列队形,后来专家们根据史料记载等,复原了其他车马的位置,但由于“马踏飞燕”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至今也没有研究清楚,它究竟应该放在车队的哪个位置。

记者 代丽丽 文并摄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