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青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驱动力

【老外谈】青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驱动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4-27 11: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10至24岁的青年群体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亦是如此。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和互联互通,推动贸易畅通、金融一体化和民间交往等方式,促进全球共同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对于如此一项倡议,青年必须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受益者。

再往远看,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要实现其作为一项有影响力的全球性长期发展与合作战略的愿景,它需要青年推动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所言:“青年将决定我们能否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幸运的是,如习近平主席所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青年交流和教育纳入其实现宏伟目标的若干优先行动之一。

一些值得注意的事实

截至目前,已有126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这些国家的陆地面积和人口之和分别占全球陆地总面积和总人口的超过40%和60%。同时,其GDP和世界贸易总量之和分别占全球总量的超过30%和40%。不过,全球超过五成的极端贫困人口生活在这些国家。

高贫困率或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出现的一种矛盾状况——青年群体的中等教育净入学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持续上升,但他们的失业率和生育率却相对较高。事实上,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最近披露的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15至24岁群体中既未就业、也未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超过1/10。

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在这些分布在南亚、中东、北非和东欧的国家中,至少有35个国家的青少年生育率相对较高。

人类核心需求相互交织

考虑到这些事实,我们要记住,所有年轻人不论其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如何,他们都参与了寻找方式方法满足自身基本物质和社会需求的成长过程。他们还寻求获得知识、技能、人际关系和价值观,他们认为这些是成功人生所必需的。他们的核心需求——安全和幸福、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面的工作、健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有意义地参与社区生活——必然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无法满足一个核心需求几乎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其他核心需求的实现。比如,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某些国家,数以千计的10至14岁的少女因家庭暴力和强迫婚姻无法正常过渡至健康的成年时期。这些侵犯人权的行为往往会突然阻断女孩们的学业、损害她们的身心健康、致使其与同龄人隔绝开来,并对其经济生产力产生持续一生的破坏性影响。

让青年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然而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赋权以青年时,他们就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有效推动者。因此,如果“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结构有助于增加年轻人的健康、社会和经济资产,该倡议对参与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显著增强。这是一笔明智的投资,因为今天的青年将决定他们国家的未来,以及他们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的贡献。

其实,某些为最大限度发挥年轻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变革推动者的潜力的投资,并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继续努力拓展青年群体接受中等教育的途径的同时,也应投入额外的资源以减少该领域的男女性别差距,如此,努力的回报将显著提高。

在提高青年群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方面,也必须特别注意男女平等。此外,还应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增加青年群体尤其是少女获得全面的性教育和性与健康服务的机会,为他们进入健康快乐的成年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挥年轻人能量的有效手段

总之,这些干预措施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群体的技能、能量和创造力,以促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之一。

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投资促进了亚洲、欧洲、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多个国家的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造业发展,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不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设法使这种经济增长转化成为大部分国民,特别是年轻人提高体面的工作、改善健康状况的机会。其中的关键在于,针对年轻人的教育、健康、安全、技能和经济生产力的投资,将直接有助于构建生产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本。

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

展望未来,如何让青年群体更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从中受益,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更大的关注,因为年轻一代的活力、健康和富有成效的参与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本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精神,“一带一路”倡议必须要能够为处境不利的年轻人,像是残疾人和因暴力冲突、自然灾害、经济困境流离失所的人,创造改善生活境况的新机遇。

(本文作者为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洪腾)

(洪腾)

【责任编辑:单学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