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传承“非遗”自食其力

“在‘布鞋’面料上刺绣文字、图案,增加蜀绣元素,布鞋卖得更好了,我们收入也增加许多。据了解,“乡村十八坊”运营半年来,郫都区残联已开办残疾人文化创意类培训14次,培训学员400余人次,销售文创产品200余件。

残疾人传承“非遗”自食其力

来源:人民网 2019-04-25 09: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布鞋’面料上刺绣文字、图案,增加蜀绣元素,布鞋卖得更好了,我们收入也增加许多。感谢政府部门的支持,让我们可以自食其力!”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的残疾女孩小贾一边灵活地在布料上刺绣,一边对笔者说道。

不只是小贾,在战旗村,多位残障人士都能够参与当地的乡村旅游、非遗文化产业推广等工作,他们在获得劳动机会的同时,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一举多得。

去年11月,郫都区残联在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当地展示非遗文化的景区)内设立了郫都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养本地及周边区县残疾人学习文创产业知识,帮助其实现就近创业就业。经过探索,当地形成了“唐昌布鞋”、蜀绣、豆瓣、“三编”(棕编、竹编、草编)工艺等残疾人培训特色项目。通过与行业对接、企业对接、非遗传承人对接、市场对接,当地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残疾人创业就业深度融合。

“剪帮、纳底,‘唐昌布鞋’制作大工艺有32道,小工艺100余道……”赖淑芳是“唐昌布鞋”的店主。如今,她经常在郫都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唐昌布鞋”制作培训班上向当地残疾人讲授技艺。她说,现在“唐昌布鞋”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成为当地一项产业。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完成技术培训,制作“唐昌布鞋”的队伍就会更加壮大,这项非遗的传承也能够后继有人。

郫都区残联还在“乡村十八坊”内配套孵化了“乡村振兴”残疾人文创产品展销点,实现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为一体的运作方式。许多游客看到了这些作品都赞不绝口,再听说是残疾人师傅制作的,大家更觉得难能可贵,纷纷买下自己喜爱的产品,表达对他们劳动的支持。

据了解,“乡村十八坊”运营半年来,郫都区残联已开办残疾人文化创意类培训14次,培训学员400余人次,销售文创产品200余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4月25日 第 04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