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担心槟榔是口腔癌的幕后黑手,但仍相信它有药用价值,并且在湖南等地一直很受欢迎。
每年11月,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进入旱季,当地农民将在辽阔的海岸线边收割槟榔。当地权威部门公布的资料显示,海南拥有将近140万亩的槟榔地,总产量占全国的95%。
新鲜采摘下来的果子是青绿且多汁的椭圆型。在发往中国中部的湖南省之前,会在附近的工厂中进行短暂的煮沸和干燥,以延长保存期。湖南至少有50家加工槟榔的工厂。湖南本地媒体报道,该省每年生产超过20万吨槟榔,占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
槟榔是一种热带水果,浸泡在糖浆和碱性溶液中,然后再次干燥,每颗槟榔都会被一分为二然后去核,包装后出售。这些槟榔很容易在路边商店或大型连锁店找到,因为咀嚼槟榔所产生的刺激作用,使得槟榔在湖南全省范围内都很受欢迎。
一项数据显示,湖南约38%的居民有吃槟榔的习惯。据湖南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地区30-40岁人群的消费比例高达50%以上。
然而,今年3月7日,湖南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份通知,要求省内相关企业停止所有媒体渠道的广告和任何形式的公共场所促销活动。虽然协会会长杨勋告诉媒体记者,禁令并非与槟榔导致口腔癌有关,而是旨在规范行业。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事实,即槟榔的普遍食用导致了该地区口腔癌的高病发率。
据湖南省肿瘤医院统计,长沙五大医疗机构口腔癌患者数量从2005年的305人跃升至2016年的2108人。湖南省口腔癌的平均发病率是全国的20倍。《新京报》报道称,该地区每年有2.5万人死于恶性口腔肿瘤。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林烨表示,槟榔经常与石灰粉一起食用,会损伤口腔内的组织,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2019年2月,国家卫生委员会发布了一项旨在改善全国口腔健康的行动计划。该组织呼吁在吃槟榔比较流行的地区加强口腔检查。
历史因素
几十年来,湖南当地的历史学者一直在争论槟榔何时由千里之外的主产地传入的,以及嚼槟榔的习惯是如何在全国其他地方内流行起来的。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清朝战乱时期嚼槟榔祛瘟,湖南人,尤其是湘中地区的湘潭人,用这种水果来抵御致命的瘟疫。他们学会了烤生槟榔,把槟榔切开,在上面撒上各种香料。这种简单的食用方式为病人提供了一种提神醒脑的感觉,并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69岁的何歌劲是湘潭市地方史志研究学者。他说,槟榔果和瘟疫预防之间的联系是错误的,因为缺乏可靠的历史记录证据。但人们对其药用价值的普遍认知,在促进和维持槟榔消费方面发挥了作用。
他说:“以《红楼梦》闻名的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提到了槟榔。”“它被描述为一种温和的甜食,有助于消化和缓解空腹的不适。”
何歌劲提到,《湘潭县志》中记载到槟榔有消除鼓胀病的药用功效,据记载,在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县境内大疫,当地居民多犯鼓胀病,县令白璟让患者食用药用槟榔,颇有成效。此后,未患病者也开始嚼食槟榔,湘潭人不离槟榔的习俗便流传至今。对于这种说法,何歌劲较为支持。
何歌劲说,光绪年间,著名儒学家王闿运在《湘潭县志·货殖篇》中这样描述湘潭的槟榔市场:“槟榔为大家,日剖数十口,店行倍蓰焉,计城市街衢三重,率五步一桌卖之,合而相向,计每桌日得百钱之利”。作为为当时四大米市之一长沙供米的产地,湘潭的槟榔销售量几乎与谷米等值,可见当时槟榔买卖之盛况。
何歌劲说:“上世纪50年代,当我还小的时候,吃槟榔便是一种被小孩子熟知的生活方式,每个湘潭人都会耳濡目染地接受它。”他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槟榔热”逐渐平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风气逐渐放开,槟榔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了今天,无论是过年过节,接人待客,槟榔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符号。
商业吸引力
湖南对槟榔需求的激增,促使企业家投资槟榔加工厂。街头小吃成为该地区社交礼仪的一个关键元素。
何歌劲说:“从前槟榔生产都是在私人的小作坊,没有包装,现场制作,家里来了客人便会叫孩子去附近的槟榔店买一些待客,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槟榔的生产已经变成流水线加工,包装也越来越精美。”
快速的工业化扩大了产量,并允许制造商进行包装和促销的试验。
一篇腾讯网的报道提到,湘潭本地人尹女士已经吃槟榔至少50年了,她回忆说槟榔的迷人包装大约在20年前开始出现。“在过去,一张纸和一个塑料袋就足够了。但现在,我看到每个槟榔果都被金箔小心翼翼地包起来,就像新生儿在摇篮里休息一样。”
何歌劲说,在湘潭本地的婚丧宴请中,主人迎来送往都要用槟榔来表达客气和诚意,吃槟榔、送槟榔已经是湘潭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
51岁的李鹏在湖南长沙经营着一家商店,主要出售槟榔和烟酒。在他印象中,近年来,槟榔企业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他介绍说,张新发,一个历史悠久的槟榔品牌,在包装上印上二维码,这样买家就可以通过抽奖赢得奖金。另一个槟榔大品牌企业和成天下则推出了“买一送一”的抽奖活动。此外,伍子醉,一个新兴的槟榔企业,会通过送给经销商大货架等方式来促销展示其槟榔产品。
24岁的徐子燕(音)是一名大学生,出生于湖南株洲市,她说,她已经对广告中宣传槟榔的好处麻木了。
“例如,看几个小时的电视如果看不到吹嘘槟榔提神醒脑功效的广告是不可能的。”徐子燕说。
“在湖南的机场、火车站,以及来往该地区的火车上,我经常看到槟榔的牌子和广告,他们无处不在。”徐子燕补充道。
至于广告禁令对槟榔销售和消费是否产生影响,她认为可能影响并不大。
徐子燕说:“但是我会提醒每天至少吃10口槟榔的叔叔,要定期检查身体。”
(相关英文报道见4月5日《中国日报》第6版)
(记者 冯志伟 王小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