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脱贫经验:精准扶贫的湘西模式

曾是湖南一个穷乡僻壤的十八洞村,因其硕果累累的脱贫工作为该省树立了榜样。

十八洞村脱贫经验:精准扶贫的湘西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4-03 14: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聚焦湘西精准扶贫经验

曾是湖南一个穷乡僻壤的十八洞村,因其硕果累累的脱贫工作为该省树立了榜样。

十八洞村坐落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共225户939人,大多数人常年贫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十八洞村成了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而当地村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可喜的变化。

2014年初,扶贫工作组进驻十八洞村,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同年,136户542人被认定为贫困人口,并为他们制定了针对性的脱贫措施。

十八洞村新貌。

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十八洞村现在已被建设成为一个多产业基地,乡村游、猕猴桃和苗绣等产业生机勃勃。当地的猕猴桃还打进港澳市场,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曾在浙江台州打工多年的十八洞村民龙金彪对家乡过去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有感触。

“以前,我一般要每两年才在春节假期回来看望父母,没几天又匆匆赶回浙江上班。但是,从2017年起,我决定不走了,因为家乡发展前景广阔。”他说。

如今27岁的龙金彪已是该村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个合作社去年9月成立,专门发展乡村游和特色种植。

十八洞村第一支书孙中元说,多元化的产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2013年以前村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外打工,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只有约三分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该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6年的8313元,2017年更是达到10180元,并于同年宣告摘掉贫困村的称号。

苗寨旅游为村民拓展增收途径,古丈县墨戎镇龙鼻嘴村,游客向当地村民购买土特产

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经验也激励了周边其他地区的脱贫工作。

距十八洞村约60英里的龙鼻嘴村是一个典型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当地3195个村民中90%是苗族,其中568人陷入贫困。

该村效仿十八洞村制定“精准扶贫”措施,过去几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124户513人已成功脱贫。

64岁的村民石成云患有心脏病,前些年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因病去世。

在当地政府和村干部的帮扶下,石成云目前在村里的旅游公司工作,负责清理河道,每月有1500元收入。“多亏了村里红火的旅游,我老婆也获得了一份卖茶叶的工作,每月也有1500元的收入。”

吉首市隘口村黄金茶种植基地

龙鼻嘴村村主任助理钟昊旺介绍说,村里去年为村民开拓了520个就业岗位,其中建档立卡户直接参与的就业岗位达148个。

钟昊旺说,龙鼻嘴村2018年接待游客超100万,完成旅游创收1.5亿元,极大地推动了龙鼻嘴村的脱贫工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介绍说,五年多来,湘西州以十八洞村为样板探索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全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18年底,全州1110个贫困村已累计出列874个,66.0073万贫困人口已累计脱贫55.4258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93%下降至2018年的4.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2018年的9183元。(相关英文报道见4月3日《中国日报》第4版)

(记者 冯志伟 程思)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