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中基金会“青年领袖”项目成员爱德华·泰托近期重返中国,在结束北京、上海的探索之旅后,他分享了七个令其眼界大开的“新发现”。他写道,不论官员还是普通百姓,脸上都洋溢着一种乐观精神,和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感。
本文作者:爱德华·泰托(Edouard Tétreau)
法中基金会“青年领袖”项目成员、法国专栏作家
习近平主席即将对法国展开国事访问,此时我恰有机会在北京和上海停留,重新发现处于快速变革中的中国。
相比之前的多次官方及商务访问,2019年的这一次无疑使我眼界大开。这里,总结七个令我感到或惊喜,或震惊的发现,分享出来。
我见证了北京的“两会”蓝,跟过去常常见到的雾霾污染天气大不相同。
这或许可以给全球领导人些许启示:取得全球和区域的防治污染战斗的胜利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能否针对污染和推动智慧能源取代化石燃料采取政治行动。从《巴黎协定》签订以来,中法就为了这一愿景积极结盟,其他主要国家,如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和德国等,也都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和理解。
我还为北京和上海快捷日常生活之便利感到惊讶不已——到处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现金和信用卡反而在一些地方不太被接受。实在想不到现今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能达到这种程度。如同以色列被誉为“创业的国度”,中国正逐渐成为“微信之国”。
这恰恰是中国领导力的一种崭新体现,而且不仅让少数人受益,更关乎公众福祉。这种以集中的、有组织的方式连接14亿人及其相关数据的方式,使得中国能够在大数据驱动的产业领域上抢占先机,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点听来简单,但却能传递很多深层次信息。我发现,不像巴黎和其他西方主要城市,北京的骑手大都使用电能而非化石燃料。
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普通中国人都具有一些环保意识——在别处,这种观念往往只有少数精英具备。
第四,在我个人实际参与的中法磋商当中,能强烈感觉到中国是一位“积极并有能力”参与各项事务的合作伙伴。“欧盟是一个敌人”这种言论,可以作为特朗普总统的座右铭,但可不是中国外交方针的一部分。
法国一直以来奉行多边主义方针,以独立的姿态直面强权,这可追溯到戴高乐时代。可以期待,中国领导人访法时,双方将进行富有成果的对话。总之,中法将在此一起搭建合作桥梁,而不是筑造一堵墙。
第五,越来越多的法国公司和法国企业家都在对中国目前和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如卫星通信领域的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智慧能源领域的法国电力(EDF)和道达尔(Total),等等。在这些新的战略产业上,法国明显领先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再比如,几十年前成立的的法资公司埃顿服务(Aden),服务于中国的首要任务之一,即帮助中国本土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保持它们的竞争力。
第六,此次“两会”还明显释放了一系列“鼓励营商”的信号,令我这样一个欧洲人深感惊讶:针对企业和个人减税;破除官僚主义,提高效率;给小公司提供补贴;为外国企业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些做法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为中国的结构性增长积蓄能量,并给遭受税负和官僚作风困扰的、处于低增长阶段的西欧国家提供镜鉴。
第七,在中国,我时刻被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围绕和感染,这种精神来自于企业家、外交官、高级官员,甚至是街上的普通百姓,他们深信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勇于投资未来的国家才能拥有未来。这反应了中国对于21世纪的愿景,也同样是马克龙总统对于法国未来的期待。在巴黎,双方将带着目标和挑战相会。
本文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智库“中国观察”的微信公众号“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