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可波罗”4次来内蒙古,他看到的是……

“当代马可波罗”4次来内蒙古,他看到的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3-20 15: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20日电(内蒙古记者站)  1月20日,内蒙古民营企业家齐宝厅在北京与意大利友人、“当代马可·波罗”马达罗先生第二次握手。双方就在我区创建“马可·波罗文献馆”和编辑出版《马可·波罗系列丛书》等事项达成初步意向。

在内蒙古创建马可·波罗文献馆,是马达罗先生这次访问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对内蒙古马可波罗文献馆的筹备情况相当满意。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马可·波罗文献开馆之日,便是我第五次到内蒙古的那一日。

马达罗先生今年77岁。与古代马可·波罗是同一个家乡,是听着马可·波罗的故事长大的,又是读着《马可·波罗游记》找到中国的。他是中国通,到目前他踏着马可·菠罗走过的丝绸之路来中国211次,其中,来过内蒙古4次。在40多年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出版了有关介绍中国的书籍10余册,拍照的图片3万余张,其中,有关内蒙古的图片就200余张。用镜头和文字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人们亲切的称他为“当代马可·波罗”。

他说:“我妈妈是老师,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给我读过一本小人书,里面有关于中国的故事,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中国有了初步的概念。后来我又读了马可·波罗的故事,画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地图线路,想知道为什么马可·波罗会去那么远的地方。从孩提时就铸就了我的中国梦”。

1月20日,记者在中国海关博物馆有幸见到了马达罗先生。他知道记者是内蒙古的蒙古族后,非常兴奋。

不知什么缘故,他与内蒙古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改革开放前夕第一批被允许以私人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记者之一。分别在1979、1981、2005、2006年专门来访过内蒙古。

时光倒流到1979年。他首次到四子王旗草原。当时草原上的人们,对他的到来,很隆重的“迎接仪式”就是“围观”,“像外星人一样被围观,当时我很不自在”。这件事情,至今他还记忆犹新。

当时,他住在了牧民的蒙古包,印象很深。“草原夜晚的星星不计其数,万籁俱静,空气新鲜,飘满着草原的清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牧民们热情好客、善良可亲,手把肉、奶茶的香味终身难忘”,这是他对草原的记忆。

他说,呼和浩特、包头就像美国和欧洲的大城市,印象很深,几十年没来了,一定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想再来看看

马可波罗博物馆负责人齐宝厅告诉记者,目前博物馆已经收集到全世界有关马可波罗的文献1000多份,以图书为主,也有钱币和其他物件。博物馆预计年内对外开放,已经和马达罗先生商定在博物馆举办一次“古今马可波罗讲述中国故事”的展览,另外双方还计划出版《图说马可波罗》。

 

(视频:长河 伊舒妮,Chang He, Yi Shuni provided for China Daily)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