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饭要办卡,美容要办卡,孩子早教要卡,健身也要办卡,充值费动辄成千上万……
近几年,预付费消费已呈遍地开花之势,然而这种表面双赢的消费模式,有些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形形色色的消费陷阱,并引发大量的消费纠纷。
数据统计:预付费纠纷健身卡类占比最大
据统计,2018年顺义法院受理了约1500件涉预付费纠纷案件,其中健身卡纠纷占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中经营者多数都开有分店,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被接收的会员具有人数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一旦纠纷发生,容易引发群体性案件。
面对纠纷,消费者维权也存在很多现实的困境,即使是打官司胜诉后,当经营者“人去楼空”时,消费者的预付费用还是无法追回。
根据顺义法院执行庭的不完全统计,上述案件在2019年以来申请执行的有154件,执行到位的107件,剩余的47件案件已经查封财产,尚未财产变现。
其中跟经营着一家健身馆的运达天空体育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称健身馆)有关的案件共计74件,涉及72个申请执行人。案由分别为劳动争议纠纷和服务合同纠纷,其中服务合同纠纷共71件。大部分当事人预付了几千元健身费,尚未享受服务,健身馆即关门。案件判决后,健身馆不履行判决,当事人到法院申请执行。
李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2017年2月17日,她与健身馆《健身会员协议》。双方约定:会员类别是单人1年卡,应付款项4688元,但因2018年5月健身馆与场地出租人产生纠纷,出租人于2018年6月停止向供电,健身馆便停止营业,致使李女士的健身卡无法使用。2018年12月3日,顺义法院经审理认定涉诉服务合同应当予以解除,返还李女士会员费。
发款现场:人生中第一场官司 以后会吸取教训
执行法官单德瑞在网络查控系统调查后,发现被执行人张某名下无可供执行的存款、证券、房产、车辆等财产。便到健身馆经营场地查封了健身器材,考虑到健身器材变现需要一定的周期,执行团队对张某依法采取拘留措施,但张某态度蛮横,拒绝返还顾客未消费的会员费。经过法官释法析理,张某承诺会尽快履行案款,次日,一名案外人主动将40余万元执行案款全部汇至法院账户。3月18日顺义法院进行了案款的发放工作。据记者粗略统计,来到现场的消费者三四十人,有的是家人来代领的。
一位替儿子到现场领取退款的妈妈表示,她之前办过不少类似的预付费卡,比如美容卡、美食卡等,她坦言,不太能接受预付费这种方式,但大部分店家都要求先办卡才能消费,别无选择。
卢女士在该健身馆练的是瑜伽,每年都续费,这次是刚续完健身馆就关门了。刚开始协商可以转到国贸分店消费,但是离家太远了,所以还是选择退钱。
她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在这里办卡是因为办卡有优惠,离家还近,挺方便的,而且这家店是住处附近规模最大的,包括模拟滑雪、跳舞、瑜伽、健身等多个项目。之前从来没想到会遭遇这种纠纷,“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场官司,现在已经换了别的健身馆,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后,以后会格外注意。”
纠纷原因:经营者不诚信 市场监管缺位
顺义法院法官告诉北青报记者,预付费产生纠纷的原因有多种。经营者往往在事先拟定的会员手册、会员须知等格式条款中设定一些显失公平的交易条件,如规定会员卡在有效期内不得退费、不得转让,或扣除高额费用后方可退费或转让,有效期满后卡内余额作废,会员卡不予挂失、不予补办等。 有的经营者在迁址后、停业歇业前不通知会员导致会员消费无门。
法官表示,市场监管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办理一张会员卡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且经营者办理的会员卡总数不受任何限制,预付费消费模式对于经营者而言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但由于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此类交易无相关规定,市场监控缺位,以至有的经营者将收取的会员费挪作他用,出现经营困难后消费者退费无门,甚至有不法经营者以此方式违规融资、非法集资,骗得资金后即关门潜逃。
风险提示:最好不要预付大量资金 树立维权意识
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顺义法院对消费者提出如下建议:消费者办理健身卡之前对商家的资质、信誉和办卡优惠细则进行充分了解,并签订书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要认真阅读经营者提供的相关资料,对于有歧义的条款应要求其解释并书面说明,避免日后维权缺乏相应证据支持。
消费者在办理健身卡时,最好不要预付大量资金在会员卡中,以免因健身会所卷款跑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法官提醒消费者,要树立维权意识,在办理健身会员卡的消费过程中,发现自身权益受损时,要注意保留和整理医疗费票据、原始购物凭证,此外,还可以通过报警的方式获取现场原始录像,以便维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