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珍:首都氧吧里的树妈妈

一直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孩子的于凤珍,却陪伴了244.6平方公顷里的森林树木长达26年之久,这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实属不易。随着百望山森林树种的不断成长,于凤珍也更加离不开这片森林了。

于凤珍:首都氧吧里的树妈妈

来源: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2019-03-03 21: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直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孩子的于凤珍,却陪伴了244.6平方公顷里的森林树木长达26年之久,这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实属不易。而这不易源自于一份信念,那就是“与树为伴,把树木当做自己的孩子,陪伴它们长大,帮它们成材。”在百望山园丁的精心抚育和陪伴下,北京百望山上的森林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为首都提供着最为新鲜的氧气。于凤珍也被大家形象地称为——首都氧吧里的树妈妈。

树大未必自然直 还需修剪

早已为人之母的于凤珍,已经将她的儿子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而她很是诚恳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自己陪伴亲生儿子的时间,远不如陪伴森林树木的时间。在她的生活里,百望山上的森林是她人生最大的收获。这些收获都得益于她的父亲在她七岁时的一句话“树大未必自然直,还需修剪。”记者见到于凤珍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干瘦的女士,能和大树为伴吗?和她聊天后,终于明白此人不可貌相。

和大树结缘,是从她父亲嫁接果树时,嘴里含着的那几个小树芽开始的。于凤珍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那时在5、6岁时,一开春就看着父亲给自家的果树上忙碌着,父亲嘴里总是含着几个小小的树芽。只见父亲在果树上用刀子开一个小口,然后从嘴里拿出一个树芽,插在开口处用塑料布缠好。父亲说,把树芽放在嘴里一是方便,二是可以利用唾液给树芽保湿。果然,几个星期后,一棵棵嫩绿的小芽长了出来,秋天的时候,甜美的果品填饱了她的小肚子,对树木的爱也就深深地埋在她的心里。

在她七岁那年冬季,院落周边的树木已经长高,一根根枝杈很是茂密,她的父亲就用锯子将比较低的树杈锯掉,看着那些枝杈坠落到地上,于凤珍很是心疼地说,这些树杈多可怜呀,为什么不要它们了?她的父亲告诉她一句话:“树大未必自然直,还需要修剪。”这句话她一下子就记住了,并深深地留在了她的心里。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她的生命轨迹开始朝向森林。

于凤珍是密云区人,以前叫密云县,她家就在县城里,当地人说“进城”,指的是到密云县城内。说去天安门时,他们会说去“北京”。1993年从北京农业学校毕业的她,服从分配,来到西山林场。在京城里的人们看来,西山林场是郊区,而在于凤珍看来,那就是远郊区的山里。由于当时交通不是很便利,她回一次家要坐上五个小时的公交车。他家人都说她被分到离家上百里之外的山上去了。“每次回家,家里人都把我当远道而来的客人对待。”她无奈地讲述道。

保存生命之源从树盘开始

在百望山顶的揽枫亭内,矗立着一通“小西山造林绿化记”的碑石,碑文记录了北京西山地区从秃山变为“绿色长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前,西山是个秃山,50年代,北京市人民政府做出了以三年为期绿化西山的决定。机关工作人员、解放军战士、工农学生等各行各业齐上阵,分片包干,在石头上开凿石臼,背土上山,种下一棵棵小树苗,也种下了一个个让首都北京 “绿起来”的希望。百望山作为当年西山造林的一部分,正是在第一代林业人“种一棵活一棵”信念的支撑下,绿了起来!

在第一代林业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下,百望山逐步探索如何从“绿起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美起来、活起来。90年代参加工作的于凤珍可以说是百望山的第三代林业人,到这里后,作为技术员,见缝插绿、管护森林、给树剪枝等成为她最主要的工作。

为了保持土壤水分,他们传承了老一代林业工人的技术,继续在适宜种树的山坡上开挖树坑,用碎石垒起树盘。因为土质贫瘠,加上山坡上没有路,所以全靠人力背土上山,一个树坑需要0.8方土壤,一个人要往返20多趟将树坑填满,然后栽上树苗再浇上20桶水。之后要不断给树苗浇水、养护,直到树苗成活为止。“上上下下几十趟,每一个树坑都要检查到,保证栽一棵活一棵。”于凤珍告诉记者,那时感觉很是辛苦,但看着棵棵树苗都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感觉自己实现了当初心里那份梦想。

如今我们在百望山森林公园里,能看到很多用碎石块垒砌起来的鱼鳞坑,以及用树枝搭建的树盘,仅百望山就有数千个这样的设施。这些鱼鳞坑拢住土壤,吸住雨水,不断地滋养着盘里的树木。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百望山不仅绿了起来,更是一点点美了起来,活了起来!

呵护贫瘠土地上的树木,比养孩子还难。自从于凤珍的儿子出生以后,她就没正经八百地带过孩子,全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看大的。小孩三岁后被接到于凤珍夫妇身边上了幼儿园,虽说来到了身边,但是接送孩子大多数情况都还得靠邻居帮忙。她也不是不想去接孩子,只是经常晚上要干到很晚才能回家。由于周末是公园最为忙碌的时间,陪孩子聊天玩耍成为她的奢望。遇到一天难得的休息日,她就给孩子炖一锅肉,算是改善一下平日里将就的不能再将就的饭菜。孩子上了学后,他们依然是这样忙碌着,也没有精力给孩子辅导功课,全凭自觉。“孩子很争气,不用我管就能考上大学,算是家里的福分吧。”于凤珍很是得意地告诉记者。

促进生态平衡,打造城市森林氧吧

近年来,百望山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持续开展森林健康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积极打造生态海绵景区,不断为建设美丽首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凤珍所在的园容绿化科承担起这项工作,他们引种白皮松逐步替代刺槐等速生林木,把先锋树种更新为长寿树种,让森林绿起来,美起来,活起来。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让森林绿起来、美起来”是指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直到今年为止,于凤珍和她的团队一起,在山坡上替换掉上千棵速生林木,栽下4000余株白皮松、桧柏、侧柏等适合这片山生长的树种,并增添多种颜色的树种,如栽植银杏、紫霞、北美红栎等,不断增彩延绿,让被称作京城氧吧的百望山三季有彩,四季常绿。

活起来指的是,栽种各种食源植物,如栽植栓皮栎、海棠、山桃、山杏、金银木、柿子树、核桃树、板栗树等,为林内野生动物提供了大量食物,让小动物在这片山林里安家,进而保护树木不被病虫害侵扰,形成良好的自然循环系统。

同时,他们采取垂直绿化的形式,充分地利用山坡土壤,拓展绿色空间。在护坡上栽植迎春,坡下栽扶芳藤、地锦,形成独特的立体景观。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栽植地被植物,保留原生地被,重点考虑了节水抗旱、耐贫瘠、多年生、适应山地环境的品种,如涝峪苔草、青绿苔草、委陵菜、荆芥等80余种,逐步打造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林结构,昔日无法存水的山坡,被改造成可以留下雨水的生态坡,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远景就在眼前。

有一项监测统计很说明问题,2018年百望山的降水量是755.5毫米,而距离百望山几公里之外的中关村的降水量是500多毫米。而在其他年份里,百望山地区的降水量,同样高于其他市区平原地区。一个是有着95%森林覆盖率的森林公园,一个是高楼林立的都市,降水量的不同似乎在说明着什么。

于凤珍和她的同事一样,每天至少要爬两次山,要是使用微信运动,她的步数每天都是前几位。每次登山时,她都要不断注视着山上的每一片林木,一旦发现有林木受到病虫害侵袭时,她随即就会制定灭虫方案,并安排工人消灭虫害。要是发现有树枝被游人折断时,她也会拿出剪刀对树木进行修剪,减少树木的损害程度。在她看来,呵护森林就得陪伴她们,每棵大树都是有灵性的。当她关注它们后,它们就会和孩子那样努力成长,在你的修剪呵护下,它一定能长大成材的。

随着百望山森林树种的不断成长,于凤珍也更加离不开这片森林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的收入不低于一般企业的收入水平,每天要爬两次山,这可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想到这里,她感觉很是一个美。儿子上大学,自己没有什么负担了,每天都可以和这些树木作伴了,这日子比其他行业的人要幸福多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强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强

(李强)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