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之家 老兵自建沙盘重现峥嵘岁月

”  提到优待证,曾参加过上世纪70年代末一场战争的北旺乡退役老兵陈辉来坦言,持有优待证的自己,觉得非常有荣誉感和被认同感。”  2月27日下午,陈辉来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眼中,北旺乡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就是自己的家。

退役军人之家 老兵自建沙盘重现峥嵘岁月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03-01 03: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陈辉来(中)和刘向民(左)在沙盘前讲述战时经历 摄影/本报记者 李岩

在机构改革新组建部门中,最特殊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退役军人事务部了。

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之初,北青报记者曾到访该部门办公地。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正在给老兵一一登记,随后将把他们的心声发回给户籍地主管部门核实并落实。

显然,机构改革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地方以后,这些退役老兵迎来了专为他们服务的“地方官”。值得欣慰的是,随着退役军人事务部等相关部门的组建,老兵的境遇、心态也迎来了新变化。

一张“优待证”暖了老兵心

“春节期间我拿着刚刚发放的优待证,免费去了好几次市里举办的文化庙会。”在河北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的老兵微信群里,一个老兵如此“炫耀”道。

去年11月,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挂牌成立。而后仅一个月时间,河北省出台《河北省退役军人公共服务优待办法(试行)》。其中明确,河北省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将制发河北省退役军人优待证,这让河北成为了我国首个制发退役军人优待证的省份。廊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于永刚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优待证的发放对象为河北户籍的退役军人,优待内容包括在河北省内可以免费进入公办旅游景区,在银行、医院、车站享有优先权等。“以往大家在车站可以看到的‘军人优先’,已改写了成了‘军人、退役军人’优先。”

提到优待证,曾参加过上世纪70年代末一场战争的北旺乡退役老兵陈辉来坦言,持有优待证的自己,觉得非常有荣誉感和被认同感。“相关部门成立后,不仅慰问金等相关待遇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整个社会所给予的重视、认同,以及尊崇。”

退役军人事务部在今年初举行的发布会上,部发言人王志明透露称河北省制发退役军人优待证这一做法将在全国推开,甚至已经将这一做法写入了《退役军人保障法》初稿,目前正在研制全国统一的优待证。

服务中心保障“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这并不是河北省第一个先进做法被推向全国。去年初,河北省率先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中心。当时的挂牌仪式上,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强调河北要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而这一做法日前同样得到官方证实将在全国推广。

1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专题调研中强调,全面建立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是做好退役军人工作的基础,各地要学习借鉴河北等地的做法。一个月后,国家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北京挂牌。

廊坊市广阳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曹玉恒告诉北青报记者,河北省内各级服务中心刚刚成立之时,是同级民政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而后机构改革完成服务中心也就随之转隶至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仍为事业单位。“退役军人事务厅、局下设不同科室,主要负责优抚安置等政策的落实。而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则侧重于针对退役军人的服务保障,比如接访来访、党建服务、协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可以这么说,服务中心的工作距离退役军人更近,正所谓服务退役军人的‘最后一公里’。”

2月27日下午,陈辉来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眼中,北旺乡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就是自己的家。我们互相打电话都说,‘来家里面待会儿啊’。”陈辉来笑着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家”其实还是他和战友们亲手设计出来的。

北旺乡乡长董建成向记者介绍,请老兵来设计服务站,初衷是为了让老兵过来后有熟悉的部队“味道”,宗旨就是按照老兵们当时连部的样子置办、摆放家具。

自建沙盘追忆“猫耳洞”起源

在北旺乡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的接待室正中,是一张铺着军绿色呢子桌布的会议桌,四周的墙上贴着辖区内退役老兵积极参加乡内公益活动的照片以及标语。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接待室的一侧摆放着一架几乎和房间等宽的作战沙盘。深绿色的沙盘高低不定,展示的是中国南部边境的山地地形。在这架模拟沙盘旁,越战老兵陈辉来、刘向民回忆起了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

现今53岁的陈辉来、63岁的刘向民,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是战争前线的娃娃兵。 “除了巩固工事、向对面进行炮击等,每个人还要轮班巡逻,提防敌方的特工。在空余时间,还要挖掘睡觉、躲避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大家在电影上看到过的猫耳洞。”提起他们参与的战争,陈辉来、刘向民说,“当时由于是一级战备,我们一个月睡觉都不脱鞋袜衣服,每天睡觉不超过两个小时。”

讲述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陈辉来在前线担任地炮侦察员,刘向民司职空军高炮一炮手。不同兵种所经历的战场环境不尽相同,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老兵提起峥嵘岁月都表示,虽然现在身子骨不如从前了,但“在部队的传统不能丢”。

这些老兵心中,部队的传统是什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文/本报记者 李岩

统筹/徐锋

(李岩)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