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各类协管员队伍的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市级全面统筹、区级总体负责、街道集中管理使用的协管员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城市协管员下沉到街道社区统筹管理使用考核。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率先试点协管员队伍整合工作,并创造性地提出“战时机制”,为城市安全与秩序保驾护航。
据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城市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海淀区北下关街道拥有十余类协管员队伍,包括城管协管员、劳动保障协管员、治安巡防队员、残疾人协管员、社区矫正专员等。这些协管员虽然由街道直接招聘,但是分布在各个科室,分开管理和调度。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开始,北下关街道试点协管员队伍整合,将十余类协管员队伍整合优化为“服务类”、“管理类”两类协管员,并划归到北下关街道城市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统一调度,实现“分中心吹哨,协管员报到”的工作模式,确保以最佳方式、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处置突发问题,探索出城市协管员管理的新路径。
据介绍,“管理类”协管员涉及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街面巡查、安全生产检查、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服务类”协管员的专业性较强,涉及专业性政策宣讲、窗口服务工作等,比如在司法所参与人民调解。但是,由于城市协管员年龄普遍偏大,加之并非“科班”出身,在专业程度上与专职人员相比仍有较大差别,更多的是起到辅助专职人员的作用。
上述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创新性地提出“战时机制”,并在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海淀区文明城区复检及市级挂牌督办整治迎检期间,启动了3次。
据了解,启动“战时机制”后,北下关街道城市协管员离开平时的工作岗位,全员出动开展街面巡查。北下关街道共划分为256个网格,按照每两个网格配备一名协管员的标准进行分配,做到“无闲人、无空网格”。
文/本报记者 王斌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