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公园 10名游客穿上汉服来赏灯
本报讯(记者 张小妹)门前迎宾兔儿爷灯惟妙惟肖,上千盏传统大红灯笼喜庆热闹,“网红”兵马俑灯笼璀璨夺目……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2019朝阳区“点亮春天 闪耀朝阳”元宵灯会在朝阳公园正式亮灯。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朝阳公园南门外看到,四只憨态可掬的兔儿爷灯笼矗立迎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拍照。走进公园草坪广场,20盏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灯彩“麒麟献宝灯”“孔雀灯”惊艳亮相,1000盏传统的大红灯笼环绕四周。在下沉广场,40盏气宇轩昂的兵马俑灯笼依次排开。据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介绍,这些“兵马俑”灯笼运用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灯彩”灯笼扎制技艺设计而成,曾出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绣着白色线条花的大红色的曲裾、明制的对襟长袄搭配白色的绒领……下沉广场,几位穿汉服的游客一出现就立刻引来了围观。“在传统节日穿上我们自己的传统服饰,感觉非常好。”汉服爱好者天一告诉记者,“今天共有十位汉服爱好者来到了朝阳公园,大家相约一起来赏灯,一方面是自己喜欢,同时也能传播我们的传统服饰、传统文化。”
元宵节自然少不了猜灯谜,因此现场还提供了2000条灯谜邀请游客竞猜。此外,当天以朝阳区原创作品、“非遗”表演项目为主要元素的一批文艺演出也亮相礼花广场,包括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现场还进行了舞狮、舞龙、高跷、小车会、杠子等传统花会表演,为灯会助兴。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史家胡同博物馆
8盏中轴线主题灯笼亮相
本报讯(记者 蒋若静)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紧邻灯市口,明清时期,灯市口地区是北京最大的灯市,因繁华热闹著称于世。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2000余年的民俗。为恢复老灯市口的感觉,史家胡同博物馆内于元宵节当天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元宵节灯会庆祝活动。
一进史家胡同博物馆,一盏盏五彩缤纷的灯笼就映入眼帘,整个博物馆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赵幸介绍,这上百盏灯笼有些是居民亲手制作的,有的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宫灯”传承人翟玉良先生带来的宫灯,还有8盏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研究院专门为中轴线申遗设计的中轴线主题灯笼。
不同于其他灯笼,这8盏中轴线主题灯笼的外壳为金黄色,显得格外别致。每个灯笼对照了一个中轴线上的著名建筑物,太和殿、正阳门、钟鼓楼等等,这些建筑物的卡通图被印在灯笼上,旁边还附有一个二维码,人们可以扫码了解中轴线的知识,可谓寓教于乐。
北京宫灯在我国的传统工艺品中独具魅力。作为宫廷御用灯具,它集木艺、雕刻、漆饰、编织、绘画等多种手工工艺于一身。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北京宫灯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昨天下午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多功能厅内,宫灯传承人翟玉良老师还带领着来自史家社区的居民们体验了传统宫灯的制作,并现场为居民们介绍了宫灯的知识。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丰台南宫景区
6000盏自贡花灯闹元宵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2月19日,丰台南宫旅游景区内120组6000盏璀璨花灯齐亮,开心五福猪、龙凤吉祥、老幺猪宝宝、花开富贵、七彩祥兽……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南宫灯会彩灯出自名门——自贡。自贡的150名中华彩灯“非遗”匠人,带来了6000件彩灯作品,华灯初上,这里被打造成一个流光溢彩的童话乐园。这里还有一只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的鹦鹉之王,被称为中华第一彩灯的巨大鹦鹉,由3314张吹塑纸手工剪制粘贴而成。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丰台南宫景区获悉,元宵节特别推出温室植物园里猜灯谜,猜对就有礼物赠送。在灯会期间,晚间五洲植物乐园内的花果山馆、温室乐园馆、水帘洞馆3个馆免费开放,游客不用再单独购票。
除观灯赏雪之外,游客还可到景区内的元宵节大集逛逛。北青报记者看到,老北京杂耍等传统文化展演专门设置在室内舞台区,“重现”传统民俗表演,包括古彩戏法、戏剧变脸、相声杂耍皮影戏、摔跤、斗鸡、拉洋片等老北京天桥民俗演出。国家级“非遗”、享誉全球的吴桥杂技也现身表演。糖葫芦、茶汤、棉花糖等地道的北京传统特色小吃在集市上均可品尝到。
除此之外,记者还在集市上寻找到中国结、面人儿、糖人儿、脸谱儿、毛猴儿等“非遗”手工艺品的踪迹。据了解,2019年南宫灯会将持续到3月8日(农历二月二)。摄影/安华
房山城关体育场
18个街乡传统花会队献艺
本报讯(记者 刘婧)气势磅礴的大鼓、技艺高超的中幡、刚柔并济的太极扇表演……昨日上午10时许,“福满京城 春贺神州”2019年房山区正月十五民俗花会展演活动在房山城关体育场拉开序幕。千人花会和“非遗”项目齐聚一堂,共同点亮传统年节的热闹喜庆,再现记忆中的年俗魅力。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舞龙、高跷、小车会、太平鼓等来自全区18个街乡的近20种民间传统花会队伍共计千余人,带来了韵味十足的花会走街表演。演员们身着传统华服,踩着欢快的鼓点绕场边走边舞,花样多变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大呼过瘾。
来自韩村河镇天开村的太平鼓民间传统花会队伍中,有几张稚嫩的面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年过七旬的太平鼓传承人张武长告诉北青报记者,去年暑期他们在村里开办了天开太平鼓传承班,共吸引15名小学生前来学习。通过历史文化知识讲解和技巧练习,如今孩子们已掌握了相应技能,并能跟随成人队伍进行有声有色的表演。此次展演,几名小传承人便在其中,“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太平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摄影/路宇
(张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