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县农民创业升级路:从种菜“门外汉”到“蔬菜达人”

从一名种菜“门外汉”到如今的“蔬菜达人”,陈鹏飞说:“大棚不仅是我生计的来源,更是自己的事业所在。有了资本和技术积累,2015年,陈鹏飞继续创业升级,自己投资近10万元建起了一座日光温室大棚,生物防控、智能补光、滴灌等设施一应俱全。

山西沁县农民创业升级路:从种菜“门外汉”到“蔬菜达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2-17 16: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山西沁县农民创业升级路:从种菜“门外汉”到“蔬菜达人”

从一名种菜“门外汉”到如今的“蔬菜达人”,陈鹏飞说:“大棚不仅是我生计的来源,更是自己的事业所在。” 冯波 摄

中新网长治2月17日电 (李庭耀 冯波)春节刚过,山西沁县西林村的陈鹏飞就开始忙活起来,一大早便一头扎进了大棚里。2004年,成家后的陈鹏飞没有外出打工,开始摸索蔬菜种植,创业之路也不断升级。从一名种菜“门外汉”到如今的“蔬菜达人”,他说:“大棚不仅是我生计的来源,更是自己的事业所在。”

“我对种菜很‘感冒’。”陈鹏飞告诉记者,他开始摸索蔬菜种植的时候,沁县从事蔬菜种植的人并不多,选择种蔬菜而非种玉米,既有投入和收益比例的原因,也有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考虑。对种菜的兴趣使陈鹏飞开启了创业路。

说服家人后,陈鹏飞在自家的3亩耕地上做起了试验。没有经验就出去学,没有钱就自己干。当年,陈鹏飞的尝试换来了亩均1万元的收益,“到外面打工,一年不也就挣这么多钱吗?何况种菜能学到技术,这是咱自己的。”他说。

自此,陈鹏飞找准了创业的方向。2013年,他如愿以偿在村里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正当陈鹏飞计划扩大种植面积的时候,另一个机会不期而至。精准脱贫开展以来,西林村号召以大棚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听到这个消息,陈鹏飞想到:“这些年种菜都是露天种植,大棚里技术含量高,效益会更可观。”

于是,陈鹏飞承包下了村里的一座塑料大棚,开始创业升级。陈鹏飞告诉记者:“大棚种菜远比露天要困难的多,温度、湿度、光照、疫病防控,个个都是挑战,样样都是技术活。”

面对挑战,陈鹏飞选择了最“笨”的取经方法。离西林村不远的下清河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些年头。每天一有空,他就骑着三轮车往下清河村的蔬菜种植基地跑,与技术员凑近乎、拉家常。看到人家开始放草帘子,他就给妻子打电话,“咱家也赶快放草帘子。”人家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多少,他的大棚也调整到多少。

先模仿,再创新。数年的取经让陈鹏飞的种植技术慢慢积累,不仅掌握了温室大棚的蔬菜种植技术,还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他摸索的秸秆覆盖、牛羊粪做基肥、全程生物防控技术得到了农业专家的认可。

有了资本和技术积累,2015年,陈鹏飞继续创业升级,自己投资近10万元建起了一座日光温室大棚,生物防控、智能补光、滴灌等设施一应俱全。

位于西林村山梁上的这座日光温室大棚是陈鹏飞最大的挂念。2018年“双十一”以来,陈鹏飞的大棚已经赚了2万多元的利润。“除了这一季的西葫芦,夏季还要种一茬西红柿。”陈鹏飞说,这座占地1.3亩的大棚,每年能为他带来近4万元的纯收入。靠着大棚的收入,他还清了建造大棚借来的外债,事业也更加有声有色。

“喜欢农业是一回事,关键还要懂农业、懂技术。”陈鹏飞说,只要肯下力气、肯去钻研,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完)

(李庭耀 冯波)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