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恒星盘惊人的翘曲结构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子刊(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的一项重大发现。很早就有射电观测发现银河系的气体盘呈现出和很多河外星系一样的翘曲结构,但是关于恒星盘的形状一直缺少直接的证据。

四川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恒星盘惊人的翘曲结构

来源:北青网 2019-02-05 17: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来源:红星新闻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子刊(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的一项重大发现。此项成果是科学家首次发现由恒星展示的银河系恒星外盘惊人的翘曲结构,该成果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形状的认知,在为人们最终理解像银河系这样的巨大盘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银河系银盘示意图

此项成果是由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系主任邓李才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完成,成员包括西华师大兼职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理查德·迪何锐思。

星系盘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平的圆盘子,而是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外盘处,巨大的星系盘会逐渐向上或向下卷起,整体形成一个接近炸薯片一样的弯曲状态,天文学家称这种形状为“翘曲”。大量观测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河外盘星系都或多或少的展现出翘曲形状,

银河系是否也是如此呢?

很早就有射电观测发现银河系的气体盘呈现出和很多河外星系一样的翘曲结构,但是关于恒星盘的形状一直缺少直接的证据。

▲上图:造父变星揭示的银河系银盘三维图,太阳(橙色圆形图标)并不在翘曲交点线上。kpc为天文距离单位,1kpc大约为3262光年。下图:翘曲交点线角随银心距存在进动。

“测量银河系外盘的距离是十分困难的,而准确的距离才能让我们确信外盘的形状。”国家天文台的陈孝钿博士如是说。他曾多次来到西华师大参与合作研究。

▲四川天文学家邓李才研究员

“造父变星是一类中等质量的年轻脉动变星,比太阳重3-20倍,亮约几万倍。由于它们的脉动周期和光度严格相关,因此可以精确测定距离,精度可达到3-5%。”陈孝钿等人去年发布的第一个红外全天变星星表包含了上千颗银河系造父变星,这批像珍珠般宝贵的恒星正是指示银河系年轻恒星盘的形状的绝佳示踪体。1339颗造父变星犹如明灯一样点亮了被烟雾笼罩的银河。

  ▲正常的侧向星系的翘曲盘

从三维空间分布上看,距离银河系中心越远,这些造父变星就越偏离银盘面,整体呈“S”型;如果面向银心并让北银极朝上,那么左手边的银盘会朝上(北)卷起,右手边的则相反。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从银心向外翘曲呈现复杂的进动现象。

“出乎我们意料,造父变星的恒星盘结构和银河系气体盘的结构非常一致。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翘曲的“S”形状还存在逐渐扭转的螺旋样式。” 本文的合作者理查德·迪何锐思指出。

尽管翘曲现象在河外星系中经常出现,但是理论家们对它是如何形成的莫衷一是。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外盘受到某种转矩作用而形成。邓李才对此项成果的总结是:“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的发现首先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形状的认识,同时也对外盘起源提供了决定性的观测证据,为我们最终理解像银河系这样的巨大盘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关键线索。”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