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少年昨天刑满释放 看守所门口接他的是法官 法官买好车票送他返乡过年
今天上午8点多,通州法院刑二庭庭长卫丹接到了来自辽宁丹东的电话,悬了一夜的心终于放下。张锐(化名)的父亲在电话中说:“孩子已经出站了,请法官放心。”
因为盗窃同事的6部手机,张锐“十六岁的花季”中有7个月是在通州看守所的铁窗里度过的,昨天刑满释放,家人因身体和经济条件所限未能来京接他。当初给他定罪判刑的法官卫丹和同事们则提前给他买好了火车票、羽绒服,将他送上离京的列车,回家过年。
昨日现场
16岁少年偷同事6部手机被判刑7个月
昨天中午,北京火车站广场西边的临时身份证明办理处外面,张锐排在长长的队列当中,一米九五的个头足够醒目。去年5月,高一休学的他来到北京打工,两个月内连续盗窃同事6部手机,因手机价值9000多元,他以盗窃罪被通州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此时,他刚刚16岁。
“工作的那段时间没开过支,过不下去的时候找领导要求‘预支’点工钱,也只能拿到一二百元。”张锐低着头跟记者说。可平时同事们在一起也要吃吃喝喝,要有一些交往,去年5月18日,几乎身无分文的张锐将目光瞄向了同事的手机,第一次下手是在公司宿舍,偷走了同事的一部手机,两天后又偷走了另一人的。6月初,他在同事们睡觉的时候,接连偷了两名同事的手机,得手后他马上想办法把赃物便宜卖掉。正在暗自庆幸“来钱容易”,他却在6月底再次下手的时候,被警方抓获归去年。
去年11月6日,通州检察院对张锐提起公诉。主审他的刑二庭庭长卫丹了解到,张锐父母离异,在家务农的父亲身体不好,干不了什么活儿,家中经济拮据。在张锐这个叛逆的青春期里,来自家庭的教育、管束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法院审理后认为,张锐构成盗窃罪,但由于犯罪时尚未成年,加之到案后认罪态度良好,从轻判处其有期徒刑7个月。
通州法院刑二庭庭长卫丹说:“他是春末夏初来的北京,盛夏就进了看守所,现在刑满释放要离开的时候,正好天寒地冻。我们提前了解了一下,他的父亲因为身体和经济的原因不能来接他,北京又没有任何亲戚,难道就让他穿着单衣,身无分文地回归社会?”
在通州,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由刑二庭负责审理,法官为每名未成年犯都制订了相关档案,记着他们的刑满出狱日期。考虑到张锐的实际情况,加上刑满的时候正赶上春运一票难求,法官在他临近刑满时,已经提前帮他买好了大号的羽绒服,预订了返回辽宁丹东老家的火车票。
法官带着羽绒服等在看守所门前接他
由于宣判后所剩刑期不长,张锐在通州区看守所里服完了刑期。昨天上午11点,他离开了这个他来到北京后待的时间最长,也最熟悉的地方。走出大门,看到门前等候着他的几位法官,他颇感意外。
法院专门派了一辆车,将他送往北京站,到车站后才意识到,由于没有身份证,他还进不了车站,又赶紧去排队办理临时身份证明。
记者问他回家之后打算干点什么,对未来有什么想法,满脸稚气的张锐迟疑了一下,说:“我学籍还在呢,看看学校是不是还愿意收我,至少先拿个高中文凭吧,然后再出来打工。”他没有提到是不是会去现场看一场CBA他家乡球队辽宁队的比赛,看看他最喜欢的郭艾伦,虽然曾经的他,是那么热爱篮球。他对记者说,自己的父母早就离婚了,他和父亲生活。现在父亲住在当地的养老院里,没什么收入,平时只能靠亲戚们帮衬。
记者又问他怎么回看自己9个月的北京生活,这次他没犹豫:“犯罪了就是犯罪了。进去之前,什么也不懂,看见人家的东西能换来钱,就拿了。现在知道错了,以后不会了。”
此时卫丹法官拨通了张锐父亲的电话。卫法官介绍了张锐现在的情况,叮嘱他火车到站的时候一定要去接站,亲手把孩子接回去。记者发现,张锐父亲对孩子没用自己的号码拨过来电话很关注。张锐说,在他被抓后,手机也被扣押了,离开看守所时走得太急,把这事儿忘了。此后的通话中,张锐父亲屡屡提到这部手机。卫丹安抚道:“我们回去之后,马上跟派出所和看守所问一下这个事儿。”
办好了证件,即将分别。卫法官把张锐拉到身边,不停地嘱咐,“回去好好上学,或者学门手艺,有了一技之长再出来找工作。”百般叮嘱之后,张锐拎起法官给他买的一路上的吃喝,装好几本法院编辑的普法书籍,转身走向了进站口,短短的排队时间里,他连续三次回头,向法官挥手作别。
法官心愿
让更多迷途少年成为“运河启航”计划受益者
张锐无疑是通州法院 “运河启航”计划的受益者。2017年7月,通州法院“运河启航”计划正式运行,它包括“一个微信订阅号,两部档案,三封信,四个课堂,五个阵地”等,引导犯罪的未成年人弃恶向善,重新回归社会。
卫丹告诉记者,在法官的电脑里,都存着所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信息,详细记录着被告人的情况。法官会在重要节点及未成年犯成年日、生日、刑期结束及时进行回访,从而有效建立个案帮教追踪制度。
记者注意到,“运河启航”项目中,“两部档案”的内容相当关键。据介绍,这两部档案,一部是民事案件未成年人关护档案,一部是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帮教档案。其中,民事案件未成年人关护档案通过记录民事未成年当事人年龄、家庭情况、案由、判决结果等信息,为法官开展后续跟踪回访提供便利,并将具体关护工作整理成册。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帮教档案通过记录未成年被告人罪名、年龄、刑期、缓刑考验期、服刑地点等信息,提示法官及时开展帮教工作,并将相应帮教措施整理成册。
卫丹说,根据法院的调研,“家庭功能弱化”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而且不完整家庭或重组家庭尤其容易产生畸形的教育。“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占比42.4%;自己离家打工的,占比52.5%;离异单亲背景的,占比23.2%。家长要么是欲教无能,根本就没能力管教孩子,要么是疏于管理,根本不想着管理。这种情况下导致未成年犯罪的,占比40.8%;当然,在全部案件中,还有12.8%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暴力管教的,有8.8%是父母过度溺爱的。”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家庭没有监护能力”是个无法忽视的原因。“对已经走错了路的孩子,他们离开看守所、离开监狱,如果面对的还是冰冷的家庭生活,那么今后继续走错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未成年犯回归社会,送到哪里去,最后交给谁,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最后一公里”。
宗春山说,“法官的这种做法,让这个未成年人不至于在走出看守所大门时,面对茫茫天地无所依靠。但是他离开了北京之后又怎么办?他的老家会不会有社会组织、有司法部门持续地帮扶关爱?”他呼吁,建立一个良好运行的协调机制,能够把政府和民间的力量统筹起来帮扶关爱迷途少年,而且这样的机制要在全国都能通行。本报记者 安然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