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月23日电(记者 陈佳 实习记者 董玉文 ) 中国近十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未让城市规划者和建造者停止对城镇化路径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中国能否探索出一条兼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的城镇化之路?
就像人需要定期体检一样,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需要定期进行评估,来确认其是否处在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单一的发展指标难以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因此需要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致力于构建客观的评价体系,用以分析和指导中国未来的城镇化之路。
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并展示了全国29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最新排名情况。该报告连续三年采用“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对中国的城市进行了评估。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制。
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在综合排名中位列前三位。以上前三位的城市的排名自该指标于2016年首次发布以来的三年中,均未出现变动。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周牧之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指出,对比这三年的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高度集中、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化明显的特点。
以GDP规模排名为例,排名前30位的城市其GDP规模占2018年全国总GDP规模的42.5%。按主板上市企业排名,前30位的城市占全国上市公司总体数量的69.7%。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自中国城镇化进程之初便一直是城市规划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而这一问题在过去的十年里愈发突显。在这一趋势下,专家和学者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更加公平、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展开了深入探讨。
同时,该报告提出了“城市辐射能力”这一概念,即大城市能够通过其优势的发展地位影响并带动周边其他城市和地区,与其分享包括加工制造、科技、人力、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与发展机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说,辐射力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许多城市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互相辐射的关系,通过互相辐射形成一个网络。在区域发展一体化方面,中国还较为滞后。
他还谈到,当下应提出“城镇化下一程”的问题。“我国城镇化到了一个转折点。单纯服务于扩张城市规模的大拆大建、甚至强征强拆,无论从哪一个维度看,都难以为继”,周其仁说。“城镇化下一程非转不可,向哪里转,值得城市的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建设主体思考。”
为了反映中国城镇集中化发展趋势,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延用了人口密集地区(DID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即人口密度在5000人/每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概念,验证和强调DID人口数量与城市吸引人才、产业、资源的聚集能力,以及城市的辐射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此概念在2016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
201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密集程度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给环境质量、自然生态肯定带来一定负面效应。
周牧之称,目前在中国往往过分的强调了负面影响,而忽略了该指标与城市发展正相关的重要性。
报告中的综合指标体系由9个中项、27个小项,总计178组指标构成,由785个数据支撑,为全面评估奠定了基础。数据收集主要通过以下三种主要途径,即统计数据(30%)、卫星遥感监测数据(30%),以及互联网大数据(40%)。
周牧之补充道,“这些指标都能够让我们来看未来中国的产业布局应该怎么布局,未来中国工业化是不是还要持续的做这种遍地开花的打法,还有没有这个必要,或者是不是合理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长赵启正,为报告发布发表了书面致辞。他表示,如果要对城市进行比较精细的规划与管理,就必须对城市有清晰的概念与研究,就必须导入综合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中国城市建设需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所提供的理念、合理性和综合性的框架,并在精密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应该做什么“治理”。这是时代的呼唤,”赵启正在致辞中写道。
尽管城镇化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但报告中也反映出了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例如,以PM 2.5指数为主要考核指标,北京2018年的空气质量相较过去两年有较大提升。并且城市管理者在开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前会更加注重考虑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该研究报告还显示,2018年上海在经济方面超过北京,而北京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排名则高于上海。
从环境角度来看,深圳位列首位,三亚和海口位列第二和第三,而上海和北京则分列第八位和第五位。
专家认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仍将以高速水平推进,但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城镇化将为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真正把城市化的事去落实一下,至少经济能够提高0.1-0.2个百分点。”未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要着力提升质量,促进人与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杨伟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