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作者:周密 来源:光明日报
2018-11-06 09:10:00

11月,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见证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模式。进博会的举办,将为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翻开新的一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速。以多边规则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区域和双边协定快速发展,商品、服务、资金和人员等经济要素的流动加快,贸易壁垒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不仅损害了经济体发展的可持续性,也直接造成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2017年,全球经济在10年的再平衡期后呈现好转态势,但2018年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再次打击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信心,直接导致国际组织调降了2018和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一般而言,心理预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明显的乘数效应,而需求不足带来的危害远甚于供给过剩,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在维护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各方探索实现共赢发展,增强经济增长动能创造了广泛而多元的空间,而中国进博会则将中国的市场需求与全球的生产供给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成为贸易保护主义阴影下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进博会举办的这6天里,参与者将在商业活动和思想交流两个层面取得收获。在商业活动层面,影响国际贸易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关系难以建立等壁垒有望大幅降低。来自五大洲的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将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和国家形象,各国参展的3600多家企业也将同中国境内外采购商充分对接洽谈、共谋发展。跨国贸易活动的开展除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对买卖双方的信用条件也有较高要求。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展会为买卖直接交流对接创造的条件在中国制造出口全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博会的举办将创造大量此类机会,以国家馆和企业展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买方卖方信任关系的建立。

在思想交流层面,进博会举办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让各方嘉宾围绕国际经贸和全球经济治理重大问题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以对外开放取代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不能仅凭一国之力,需要更多经济体凝聚共识并采取积极的、实际的行动。三场平行论坛的主题分别讨论贸易与开放、创新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为全球观众提供思想盛宴,还能够减少误解,引领各方推进合作。长期以来,伴随国际金融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金融资本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运行机制的控制,各方对国际贸易作用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尽管全球经济危机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但片面重视出口的理念仍较为普遍。此次论坛,有望促使各方重新思考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双方的利益平衡,探索如何促进贸易活动与其他商业活动的协调发展。

此次进博会,正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除了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增强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外,也十分看重中国消费需求的基础与潜力。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意愿的上升,全球卖家加大了拓展中国市场的力度。进博会并非贸易现状的延续,而会为进一步促进供需的对接和相互改进创造条件。供需关系的发展不仅引起贸易结构的改变,还将推动物流、金融、监管等全产业链的便利化和流程优化,为市场效率提升和社会福利增加提供更好的支持。

开放的市场往往带来更多竞争。尽管国与国之间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之间往往存在差异,但国际贸易中的相同或相似商品间的竞争仍是常态。进博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减少信息壁垒的同时也可能促使中国的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之间、一国与另一国同类商品之间竞争的加强。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占据细分市场,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积极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有序竞争有利于供给方改进生产经营流程,增强创新意识,进而促进其国内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外溢性影响。

(作者:周密,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