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11日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暨周恩来与黄埔军校”系列活动在香港树仁大学的开幕仪式上致辞。94岁高龄的林上元是黄埔军校18期毕业生。(摄影:郑尔奇)
中国日报香港8月11日电(记者李瑶、曾杏仪、文综铎) 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两岸四地人士齐聚香江,追忆孙中山先生和周恩来总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革命实践与丰功伟绩,继续弘扬黄埔军校精神,推动青年人的国家民族情怀。
孙必达(中)是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他12号在香港岛的孙中山纪念馆给前来参观的黄埔军校学生、后代和亲友等介绍前辈的情况。他们一起向孙中山像鞠躬致敬。 (摄影:文综铎)
香港大学教授陆文龙在大学里边给参加纪念活动的黄埔军校后代亲友等介绍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的活动轨迹和深远影响。 (摄影:文综铎)
8月11日,来自台港澳和内地的黄埔军校同学,孙中山、周恩来等创校领导人的后代亲属,国共知名黄埔将领后代、台湾退役将领、专家学者、香港部分知名爱国人士和爱国社团以及青年学生,在香港树仁大学集会,缅怀先烈功勋。8月12日他们在香港大学参加大讲堂、参观香港岛的孙中山纪念馆等,访循先辈足迹。
周恩来侄女、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主席周秉德致辞。(摄影:郑尔奇)
11号开幕式上唱响的《黄埔军校》校歌,在黄埔军校成立94年后,仿佛在穿过礼堂和高楼,透过外面密匝匝、淅沥沥的雨丝,告慰英灵。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在贺信中说,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周恩来同志生前念兹在兹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
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李蔼君宣读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的贺信。(摄影:郑尔奇)
“斯人已逝,但前辈未竟的事业并未中断,需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完成,” 九十四岁的黄埔同学总会会长林上元在致辞中说。他强调,周恩来被人们称为“和平解放台湾”的积极倡导者、“一纲四目”的主要设计者和理论概括者、和“一国两制”的主要奠基者和努力实践者。
周恩来侄女、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主席周秉德说,在祖国统一的路途中,充满爱国情怀的黄埔精神,赋予黄埔人有更多责任和使命。“中华民族实现统一,会令我们的国家会更强盛、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快乐。”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和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的
前排左起: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林际平为孙必达、周秉德和费斐颁发联谊会高级顾问证书后,与联谊会成员一起留影。(摄影:郑尔奇)
时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后人蒋友松,委托广东黄埔后代会副会长李葳代读贺信。信中说:“纪念黄埔军校成立94周年,崇扬‘亲爱精诚’之黄埔精神乃吾辈黄埔后人的应尽责任。”
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林际平对中国日报说,后人说起黄埔军校,就是个情字;两岸四地,也讲一个情字。“黄埔精神,情系中华民族,情系中国现代史。”
田汉之孙、国防大学教授欧阳维做题为“周恩来为黄埔军校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演讲。(摄影:郑尔奇)
来自北京国防大学的欧阳维教授在回顾周恩来与黄埔军校的历史时,说他开创了中国革命军队政治体系建设。欧阳教授引用黄埔同学的话说,当时同学们对身兼管理、教学和战场指挥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敬爱,打破了左右两派的界限。周秉德女士回忆道,当初周恩来被迫离开黄埔军校时,政治上与他不一致的学生胡宗南曾力排众议固执地跪着与他作别。
解放后,在一次黄埔师生再聚首时,周恩来曾说,“我们从黄埔到大革命是团结在一起的,由于革命形势向纵深发展,把我们分成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以致兄弟阋墙,打来打去。现在我们又终于合在一起了,就应该团结走到底,永远不再分开了。”
叶剑英之女叶向真忆述父亲的经历与贡献。(摄影:郑尔奇)
林际平说:“今天黄埔后人走到一起来,对黄埔精神有着集体的记忆、整体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有担当。”
近20位黄埔军校后人分享“黄埔精神”的内涵,与在场年轻人互动,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摄影:郑尔奇)
在12号的活动中,香港大学教授陆人龙对大家说,香港不只是孙中山先生求学9年之地,而且还是他革命思想的发端。他从这里走向立志中国革命的道路,献身于中华复兴。
前一天,林际平在树仁学校举行的典礼上给周秉德、孙必达和费斐颁发了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高级顾问的聘书。近20位黄埔后代代表同香港大中学生以及来自黄埔-电白义工团青年进行了互动座谈,企盼传承黄埔精神,共同促进民族复兴。
(编辑:严玉洁 蔡东海 潘一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