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多来,冲突和气候变化让很多人重新陷入食不果腹的窘境,此时一些成功案例或许能够在阴霾中加上些许亮色,鼓舞人心。中国便是亮色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过去的成就,更是因为其在帮助全世界实现“零饥饿”目标方面所做的努力。
本周,我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董事的身份来到中国,以期在了解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巩固并拓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来帮助我们到2030年全球实现 “零饥饿”的目标。这一目标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由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拟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排位第二,也颇具挑战,但中国的实践不失为一条明路。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想必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颇为行之有效。
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对全球各国来说都是个重要课题,中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我们都深知营养状况良好的学生更乐意努力学习,并更有可能在短短的数十载的人生历程中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自2011年来,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经惠及3600万偏远地区的学生。世界粮食计划署将继续与中国在这些方面开展合作。今年,我们启动了湖南省学龄前儿童(3-5岁)的营养午餐项目。超过1500名儿童因参与本项目,而三分之一的项目膳食来自当地小型农户。
正是这种高效和重点突出的工作方式让中国自2008年以来成功帮助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目前,中国正努力实现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的宏伟目标,而这比排名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提前了整整10年。
中国取得这些成绩背后的经验值得全世界借鉴学习。饱受冲突和饥饿困扰的非洲从中国经验和援助中获益良多。中国正在为年轻的非洲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培训,鼓励非洲农业创业。中国还在非洲开展农业援助计划,并为全球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计划提供支持。这也是专家口中的“南南合作”。我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也是更好地了解世界粮食计划署怎样才能在这些项目上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出席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部长级论坛期间,我在湖南省长沙市的所见所闻也有助于在消除饥饿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就在本周之前,粮食计划署在80个国家为9100万人提供膳食服务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专业经验。如今,除了中国政府层面,中国的私营领域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粮食计划署在物流等多个领域拥有50多年的经验,对粮食安全和营养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自2017年4月我担任执行董事以来,粮食计划署更多地关注于数字化能力建设。得益于与中国企业在云计算等领域的合作,我们得以打造更多数字化解决方案来应对饥饿。阿里巴巴集团就是一个例子。本周末我将与阿里巴巴高管会面,共同探讨拓展合作事宜,特别是如何利用技术来更快更有效地应对紧急状况。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灾难来临时,反应的快慢往往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更快、更高效、更有效——这是所有奋斗在消除饥饿战线上人们所面临的任务。与中国一样,过去十年间,世界在抗击饥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过去两年中,战争和其它冲突导致饥饿人口数量重新增加,饔飧不继的严重饥饿人数在两年内增加了55%。
因此,世界各国领导人必须加倍努力,早日结束冲突,因为如果没有和平,要到2030年消除饥饿就困难重重。但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如果世界各国能够更紧密合作,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我们就一定能达成目标。这也正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目前所从事的事业,我期待看到这一伟大成就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David Beasley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