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经初步核算,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6.7%,从主要指标数据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中国信心”,让近期饱受利空消息打击的世界经济备受鼓舞,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宏观经济四大指标“稳中提质”的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经济运行日渐趋稳,发展好于预期。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言,从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经济增长、就业情况、物价涨幅、国际收支状况——来看,“稳”的格局非常明显。从增长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与上半年持平。工业增长6.1%,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工业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指标都明显好转,趋稳态势更加明显;就业好于预期,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物价涨势总体温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半年回落了0.1个百分点。PPI降幅不断收窄,9月份首次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这意味着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有实质性的变化;货物贸易继续保持顺差,前三季度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净顺差占GDP的比重初步计算在3%以内。尤其是有经济运行"风向标"之称的就业情况好于预期,表现堪称“完美”。由此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无论从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还是从国际层面看,宏观经济稳的态势都在继续保持,而且稳的基础在加强。此外,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3%,居民在消费领域的支出继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加快。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居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保障房建设领域等方面财政支出普遍增长在14%以上,民生事业继续改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绩超过预期。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三去一降一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企业成本和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环境保护、农林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从产业结构看,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个百分点,占比分别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占比在提高,高耗能行业占比在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比去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了一些落后产能,促使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上涨,钢铁煤炭价格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好转。由于工业效益好转,企业预期也在好转,制造业PMI近两个月均为50.4%,增强了发展信心,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也推动了相关领域深层次的改革。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又跟不上,导致不少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不了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升级面临的重大问题。
房价开始趋稳,消费增长强劲
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459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1至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商品房销售量增速继续保持高位,同比增长41.3%。今年以来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根据初步测算,三季度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左右。前一时期楼市回暖,部分热门城市甚至在三季度出现了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主要针对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对刚需、改善性需求仍然是予以支持;楼市调控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房地产的大起大落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防止经济的波动,最终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一些热点城市、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在回落,还有少数城市甚至出现了环比下降,房地产市场高烧开始退去,房价开始趋稳。但是在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的作用下,未来房地产投资走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短期来讲,对于这些热点城市的商品房销售和投资,甚至对经济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这些情况依旧需要关注。
前三季度,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我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增速有所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网络零售等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发展。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万亿元,达到23848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季度名义增速分别为10.3%、10.2%和10.5%,实际增速分别为9.7%、9.8%和9.9%。9月份增速为10.7%,比8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今年以来,随着移动支付、网络租车、远程教育等分享经济不断发展扩大,网络消费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1%,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7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百分点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1.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企稳回升。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开展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今年7、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均保持在105以上。无论是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势都比较稳健强劲,是当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之一。核算数据表明,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0%,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提高13.3和11.1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完成了由投资粗放驱动向消费内生驱动的华丽转身,经济增长的动能更加稳定、更有保障。
中国经济企稳延续,提振世界经济信心
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的形势下,人们普遍关注和期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的“成绩单”后,中国经济运行不仅呈现出更为清晰的企稳态势,传递出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中国信心”,也使全球机构和经济分析人士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也趋于乐观。近两个月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等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陆续发布报告,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中国经济指标已全线好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信心,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正以无需辩驳的实力和超出预期的稳定表现,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国际舆论认为,中国GDP增速符合市场预期,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将提振全球信心。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中国三季度GDP增速符合市场预期,表明中国政府相关应对措施正在对稳定增长发挥作用。福克斯财经新闻评论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为6.7%令人惊喜,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受到了金融及商品市场的欢迎。澳大利亚最大的财经报纸《金融评论报》文章认为,中国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制造业和房屋销售反弹,间接拉动了对澳大利亚铁矿石和煤炭的需求。法国媒体认为,中国经济三季度的各项指标打消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维持在预计的范围之内。路透社发文表示,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完美呈现“L”形走势的横线,前三季度同比增速均为6.7%,主要受益于房地产惯性增长以及PPP持续发力带动民间投资止跌回升。四季度经济预计继续平稳运行,完成年初设定区间目标无虞。路透社同时表示,消费在GDP增长中的贡献比例已经提升至71%,相比于2015年的66.4%进一步提升,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效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和5日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都对中国经济形势给予积极评价:预期中国前期推出的稳增长政策有望继续支持经济较快增长,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6.6%和6.2%;认为中国政府最近的改革促进了更平衡的增长,同时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抵御风险能力因此获得提高。报告还预计,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中国与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差距在未来5年有望缩小7个百分点。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高度评价绝非溢美之词。仔细分析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的表现,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平静的下方却正在发生精彩纷呈的积极变化。随着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逐次推出,生产和需求将继续实现基本平衡,经济将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预期中国经济指标将全线好转。
作者: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校外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新光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