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
——贵州省党政代表团上海考察学习侧记
明月当空洒银玉,又是一年团圆时。
9月13日到14日,中秋佳节前夕,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率领的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走进上海,“访亲戚”,话团圆,学经验,谈合作。
合作新温度:
把上海对口帮扶的力量用足用好
9月13日晚上,代表们走进上海市图书馆。
“长征与遵义会议——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上海对口帮扶遵义成果展”正在展出,几天的时间内,数万上海市民参观。
1921年,上海繁华淮海路后的一幢石库门小楼,中国共产党诞生。
1935年,贵州遵义老街的一幢木楼里,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
历史是神奇的黏合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转折地紧紧相连。
“开天辟地”“伟大转折”“山海相连”和“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四个篇章,布局气势恢宏,资料生动翔实,讲述着山海相遇的风云际会。
一张1964年遵义市永佳电气总厂筹建现场会的照片,见证岁月的物件——“双喜”保温瓶,引发了代表们的关注。
双喜,其实诉说的正是贵州和上海。
一喜,是在过去播下的一颗种子:
展板之上,定格了令人感慨的历史瞬间:三线军工企业建成以航空、航天、电子、民爆工业为主体,涵盖核、兵器、军需军械保障、航空修理及民口军品配套企业的军民结合型科研生产体系。一场浩浩荡荡的战略转移,造就了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今天。
一喜,是向未来布下的一招好棋:
字里行间,讲述了耐人寻味的深情片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上海和遵义两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向消灭贫困发起总攻,给贵州发展带来新的腾飞契机。
“次第开花,全面结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用这句话,诠释上海和遵义由点到面、由物及人,向着整个社会事业全面拓展的合作。“遵义有条上海路,上海有条遵义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潘敏坦言,此次展览走进上海,既是两地传承红色基因、共同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又是两地进一步推动合作交流的新起点。
“山海携手,源远流长。”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的感受。三年来,遵义始终与上海同频共振,对口帮扶领导推动有力,脱贫成果丰硕,产业帮扶创新,“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更有信心实现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走出东西部协作的新路。”王晓光说,遵义,曾经记录下历史转折的奇迹,也必将见证一个摆脱贫困新时代的开启。临近参观结束,王晓光意犹未尽,特意叮嘱记者:“携手”不够表达情谊,改成“相拥”。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仍在升华。14日,沪贵双方签署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扶贫协作与重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大扶贫协作力度,完善扶贫协作机制,瞄准遵义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施策,实施“遵品入沪”,引导“沪企入遵”,加强干部挂职交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沪遵扶贫协作。
改革新力度:
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用足用好
14日上午,代表们走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大厅,与忙碌同步出现的,是有条不紊的节奏感。
“没想到!”——这是众多企业和市民在上海自贸区服务中心办理业务时,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没想到这么周到”“没想到这么方便”“没想到这么快速”。原本得经过多个部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事项,到了服务中心,一经企业准入“单一窗口”接受,就可以在9个工作日内办妥。
自贸区建设千头万绪,但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
三个“一切”的大刀阔斧,实现了对市场“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务更优”,换来了自贸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决不能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试验区是苗圃,不是盆景,制度成果都可复制可推广。”省商务厅厅长、省投资促进局局长季泓将这几句话记在了心里。在她看来,负面清单管理改革是最大的亮点,显著提升了投资便利度,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多商业机会,这是切中贵州投资痛点开出的一剂良方。
季泓思考着,贵州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些制度成果是否适用,如何推动贵州试验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有效地承接上海产业的梯度转移,推动两地产业优势互补和项目合作,把贵州试验区真正试出特点和亮点,还得进一步列出调查“时间表”,明确研究“责任书”,接下来,会更忙。
窗口人员对企业需求只能说“行”,不能说“不行”,这股服务新风让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频频点头。窗口无否决权,除了降低市民和企业办事门槛,更为可贵的是,还有一层特殊含义:在大量的新生事物和模糊地带中,寻找市场需求和改革线索。今天吃不准的,或许就是明天改革的突破点。
“如果随意说‘NO’,新的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许就会被挡在窗口之外。‘只说YES不说NO’的新规,就是要杜绝窗口人员不经请示,不经研究,就对新生事物,对吃不准的要求,一口回绝,一句否定,一棒打死。”深入了解制度用意后,陈志刚谈到,从保护创新、有利尝试、把事办成的角度,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点毕节学好了,就能让改革创新源泉涌流。
科技新维度:
把创新的“金钥匙”用足用好
“在这里,创新是一种生态。”刚走进张江高科园区,一句介绍词顿时引起代表们的浓厚兴趣。
“创新的生态是什么?”代表们很好奇。答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明晰。
他们看到了创新生态的呈现。最前沿的科技产业和研发机构、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力量、最强劲的金融资本和交易力量、最创新、最有效的服务体系……创新要素在这里汇聚,技术、资本、市场在这里交融,创新者在这里一展所长。
他们听到了创新生态的故事。通用电气(GE)中国科技园暨中国研发中心坐落其中,成立8年,建立了60多个拥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实验室,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张江的旗帜下,集聚,进化,辐射,涌动着改变世界的梦想。
他们触到了创新生态的成果。531平方公里的土地囊括了上海80%以上的知识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上海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在张江,80%以上的高技术产业在张江,80%的国家级和上海市重要研发机构也在张江。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马宁宇将张江高科园区的创新生态比喻成“加减乘除”。“加”就是招揽更多的人才;“减”即是减轻负担,减少创新创业成本;“乘”是把政策优势以成倍的方式无限放大;而“除”则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贵州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转型升级还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激发新活力、培育新动力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马宁宇说,要继续抓住建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机遇,既要有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也要敢于技术创新,既要有引进创新、集成创新,也要敢于原始创新,以独有的自主创新赢得一席立足之地。
“原来这就是创新的生态。”代表们恍然大悟、认真思考,如何把成千上万人拧成一股绳,人人胸怀创新、志在创新、践行创新。
发展新高度:
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用足用好
雨蒙蒙,情深深,代表团走进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中心,这里是高耸入云的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总建筑面积57.8万平方米,外滩第一排建筑面积总和在60万平方米左右,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上海中心相当于把整个外滩“竖”了起来。
大厅里,流光溢彩30年的影像,让代表们驻足感受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发展脉动”。随后,大家乘坐全球最快电梯直达552米的观光层,这个过程只需55秒。
55秒背后,凝聚了中国建筑史上诸多的第一次:创造了混凝土一次泵送到620米高度的世界新纪录;全世界第一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全世界第一次在超高层上建造14万平方米的悬挂柔性幕墙;集成综合应用了40多项绿色建筑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一栋同时获得中国“绿色三星”设计标识认证与美国LEED白金级认证的超高层建筑。
“技术含量最高、绿色效应最高、难度系数最高。”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李裴将上海中心的建造比喻为发展过程,“不仅有外在的高度,也有与之匹配的软件和硬件支撑。”
“它确实不止是一个建筑。”大家感叹,上海中心创新提出“垂直社区”理念,把大厦划分为若干功能性区域,突出绿色环保、智慧社区、文化社区等理念,不是简单地造一幢高楼,它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功能,重新定义了超高层建筑的内涵。
站在上海“新高度”,远山近岑,代表们切换的是视角,一脉相承的是发展宏图。
登高望远,省旅游发展委主任李三旗看到了潜在的旅游市场。“我们有‘两口气’,天气和空气。上海有‘两口气’,人气和财气。”差异化的旅游业态,让上海成为贵州的重点旅游市场之一,上半年,675万次的上海市民将贵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客源同比增长2.68倍。李三旗说,未来还要开发中高端的旅游产品、延长客源的停留时间、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精细管理、精致服务是努力的方向。
登高望远,黔南州州委书记龙长春看到了广阔的农业前景。黔南有“天然温室”的气候条件,正在发展以有机绿色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下一步要更加主动和上海对接。”龙长春胸有成竹地说。
登高望远,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李飞跃看到了开放的发展未来。“上海把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把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李飞跃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如何规划、怎样作为,如何在大开放中谋划大格局,贵州要开放,关键在于“外联”,特别是要思考如何借助上海的开放平台,打开和国际联系的通道。
“恩情”,殷殷在耳;壮志,拳拳在念。
代表们纷纷表示,积极向上海学习,全面向上海借力,主动向上海接轨,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作者:邹晨莹 来源: 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