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支名为“冀意帮扶团队”曾奔赴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沉浸式地学习这个乡村振兴标杆村的成功密码。彼时,他们着重于宏观的模式解读与经验汲取。近日,这支团队再次出发,结合前期的调研成果,深入项目现场,学习建筑知识,力求将宏观的“振兴模式”细化为可落地、能助农的“具体方案”,并以此为核心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探索一条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的育人新路径。
从宏观到微观:两次深入的行动进阶
首次塔元庄之行,团队系统梳理了其在产业融合、乡村治理与人居环境提升方面的体系化经验。在众多启发中,“如何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成为了团队最关注的课题。他们意识到,闲置房屋的改造利用,不仅是改善村容村貌的切入点,更是直接为农民创造财产性收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
带着这一初步判断,团队深入项目一线,学习建筑结构设计,结合BIM技术,认真记录每一处细节,力求使后续的方案设计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尊重乡土风貌、控制改造成本。
从理念到方案:在乡土实践中淬炼项目竞争力
脚踩泥土的实地学习,让团队的参赛项目方案迅速从“概念构想”阶段迈向“具象深化”阶段。基于对村民真实需求与改造可行性的双重把握,他们正精心打磨一份名为“乡村闲置房屋改造计划”。
团队提出,改造不仅要注重物理空间的更新,更要植入能够持续“造血”的业态功能,如融合本土文化的小型展馆、乡村文创工作室或特色民宿等,并设计了能确保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这一将宏观模式学习、现场专业技能与商业创新思维深度融合的过程,正是“以赛促学”理念最生动的体现,极大地提升了项目本身的科学性与竞争力。
从课堂到田野:在广阔天地中彰显育人成效
“冀意帮扶团队”是该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同频共振的成果缩影。学校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将学科竞赛的舞台搭建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有效引导了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服务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
这支团队用接连的脚步丈量着知行合一的距离,用持续的热情书写着助农兴乡的担当。他们的实践表明,只有当创新的构想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青春的力量才能真正赋能乡村的发展。他们正努力将塔元庄的经验与自己的智慧,共同书写进一份富有生命力的竞赛答卷与时代答卷中。(图片由靳绍虎,张红涛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