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传薪火 镜映初心话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1 15:1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21 15: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14日的西安,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枝叶,在西安的街巷投下斑驳光影。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西安维管处的暖意更浓——2025年度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在这里热闹开班。来自各个岗位的通讯员们,揣着一沓平日里记录的基层素材和满脑子“宣传困惑”赶来,要在这一天里给自己“充充电、补补钙”,学好本领讲好运管人的故事。

“一线员工冒严寒抢修的身影、技术团队攻克难题的欢呼,这些都是最动人的素材,可怎么写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开班伊始,处党群工作科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不少通讯员的心声。如今运管事业蒸蒸日上,基层的奋斗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宣传中“故事没新意、表达太生硬”的问题,让这些好素材难以传递出应有的温度。这次培训就是要精准锚定这些症结,帮通讯员们打通“从发现故事到讲好故事”的堵点,让他们成为企业发展的“喉舌”、员工心声的“传声筒”。

为了让培训“干货满满”,主办方特意请来了新闻圈的“老法师”。上午的课堂上,三秦都市报社的张利平主任一开口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有着20多年新闻采编经验的他,没讲空洞的理论,而是拿自己采写的爆款稿件当例子,从“标题怎么起才不平淡”“导语怎么写能勾着人读”“细节怎么挖才打动人”慢慢拆解。“写接触网检修,别只说‘他们很辛苦’,要写‘冻得发红的手指怎么拧紧螺丝’‘安全帽上的霜花有多厚’”,张主任拿着基层通讯员的习作当“活教材”,逐字逐句剖析问题,现场给出修改思路,原本迷茫的学员们顿时茅塞顿开。

下午的摄影课更是把气氛推向了高潮。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王东启老师带来了自己的“压箱底”作品,当《六世同堂过大年》《惊涛锣鼓卷起千年浪》等获奖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这位从胶片相机用到智能手机的“老摄影人”,最懂基层通讯员的难处:“没专业设备不怕,手机就是最好的工具;作业现场乱不怕,找对角度就能出好片。”他当场用手机演示,教大家怎么利用光影拍好检修场景,怎么用特写捕捉员工的专注神情,甚至蹲在地上模拟作业现场的拍摄角度,手把手传授“小技巧”,让大家彻底摆脱了“拍不好、不敢拍”的顾虑。

整个培训现场,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手机拍照的咔嚓声、学员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有人把张主任讲的“细节描写法”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有人拿着自己之前拍的现场照片追着王老师请教,还有的学员凑在一起,试着用刚学的技巧修改自己的旧稿件。“原来我写的稿子缺的是‘烟火气’,以后我要多跟一线师傅们唠,把他们的心里话写进去”“王老师教的构图技巧太实用了,下次拍抢修我就试试低角度拍设备,肯定有冲击力”,学员们的分享里满是收获的喜悦。

对西安维管处来说,通讯员队伍从来都是宣传工作的“主力军”。这次培训不是“终点”,而是大家带着新技能再出发的“起点”。接下来,这些扎根一线的“记录者”们,将带着满满的“干货”回到岗位,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把检修现场的汗水、技术攻关的突破、同事间的温暖一一记录下来。相信不久后,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运管故事将被讲述,更多奋斗的身影将被看见,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图片由海霞 李如志 宋思宇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