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一直高度重视“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等高水平国际化汉学人才的培养。至今,已成功招收和培养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新汉学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创新性地成立了国内首个“汉学与中国学学院”,设立了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等,致力于培养新汉学领军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以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具有全球竞争力、中外人文素养深厚、跨文化理解交际能力突出、胜任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新一代汉学家与中外人文交流领军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新汉学博士等汉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多线联动,扩大“新汉学计划”品牌辐射力,着力新技术赋能,培养更多汉学家领军人才,为全球汉学发展和多元文明互鉴贡献北语力量,推动新汉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世界共同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语新汉学计划博士项目的优秀毕业生、喀麦隆中教部汉语总督学杜迪的名字格外醒目。杜迪在采访中说,“汉学是一扇窗口,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汉学是一座桥梁,让中国更好地连接世界。”他始终以“喀麦隆中文教育本土化”为初心,深耕国际中文教育与汉学研究。在北语毕业、学成归国后,他勇担喀麦隆中文教育总督学的重任,培养了300余名本土中文教师,修订了喀麦隆初中中文课程大纲,编撰了全国唯一指定的本土中文教材《你好,喀麦隆》《我爱中文》等,让喀麦隆成为非洲中文教育的旗舰与领军者。创办了非洲教育出版社,与中国合作出版30余部著作,为中喀文化交流作出了独特贡献。正是这些独特的贡献与他的努力,2020年,杜迪荣获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杜迪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汉学“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深刻内涵。
来自法国的魏麦文以中法建交60周年文明互鉴见证者与“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的双重身份。在法国时,中文与中国文化便在他心中种下种子。来到北语后,“海外汉学研究方法论”“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系列特色课程,让他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汉学;考古、文化探访、当代中国等主题的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参与则让他在触摸中国历史脉络和当代中国璀璨文明中深化认知。他用镜头记录中国见闻,用文字传递中国感悟,以亲身实践践行着“中外人文交流领军人才”的使命——这正是北语“新汉学计划”培育人才的核心目标。
21岁的马达加斯加博士生范云捷,是北语汉学与中国学学院2025级新生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这位“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非洲组冠军,早已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以真挚的表达,让世界听到了中非友好的声音。她8岁时就对中国萌生好奇,21岁圆梦北语。非常感谢博士生导师段鹏教授的指导与培养,让她愈发坚定了“做中马桥梁”的初心。她在采访中提及,“尽管我是外国人,却也有自己的中国梦。”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青年汉学家的心声——他们以热爱为帆,以汉学为舵,在中外文明的海洋中砥砺前行。
波兰博士生傿静安在中国这片广袤而深邃的文化沃土上,他深度参与“新汉学计划”翻译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等汉学活动,每一次都是十分珍贵的知识汲取与视野拓展机会。他以笔为媒,将《你好,李焕英》《人生大事》等中国影片及多部文学作品译介至波兰,填补了科幻小说波兰语译制的空白。从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种下的那颗好奇的种子,到如今在文学和翻译领域追求学术成长的新汉学博士生,他从未忘记自己作为“青年汉学家”的使命与责任。
参与致信的新汉学博士生们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汉学人生”。埃及的高山已经从一名新汉学博士生成长为优秀的中阿语言信息处理专家。他说“我将继续做好中阿文明交流的桥梁”;苏丹的吴刚深耕中阿文化比较研究,参与编校了《新世纪汉阿词典》,他参与翻译的中国电影在阿拉伯电影节上绽放光彩。来自博茨瓦纳的马奕男、马拉维的娜璐,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的精神,向更多的民众和学生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新一代青年汉学家,“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们以跨文化视野与学术热忱,在语言与文明的对话中架设理解之桥,让世界更加了解全面、立体、鲜活的中国与中华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必将持续搭建语言与文化之桥,以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凝聚发展合力,为世界培养更多多元文明的汉学家、中外人文交流的领军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者。(图片由主办方提供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