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算力革命:全球计算联盟的标准破局与生态共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4 16:3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4 16: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11月7日,2025全球计算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此次大会恰逢全球计算联盟(GCC)成立500天的关键节点,联盟核心专家、企业代表及行业嘉宾齐聚一堂,系统发布了联盟在标准研制、生态建设等领域的阶段性成果,全面解读了AI时代全球计算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协同发展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会上,全球计算联盟秘书处CTO苗福友详细介绍了联盟成立500天来的关键进展。据苗福友介绍,当前联盟已构建“产业发展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二元架构,覆盖绿色计算、智能计算、机密计算等12个核心领域,形成“共识-标准-落地”的三步方法论。截至目前,联盟已发布20余项标准,预计年底将达25项。这些标准将主要聚焦于金融行业、云计算行业,通过产品场景匹配测试,将推动产品不断完善,很好地符合相应的场景规范,为技术的落地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针对大会发布的《全球算力十大趋势2026》,苗福友以机房设计与技术栈重构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产业变革的具体方向,提到当前计算产业已进入人工智能驱动时代:“过去很容易预测到将来机房的功耗以及散热,如今因为AI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机房更需要产业界的芯片提供商和整机的提供商、用户以及机房的建设部门,大家通力合作,定义清楚散热之后机房应该是怎样的。”这一趋势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印证,超聚变算力领域副总裁李卓群透露,其基于联盟标准研发的超聚变FusionPoD for AI整机柜液冷服务器、FusionOne AI一体化AI行业落地解决方案已入选GCC年度应用案例集,通过协同合作,有效破除技术孤岛,实现生态增值,促进“需求、技术到产品”闭环,加速AI落地。

作为中国首个计算领域国际性组织,GCC的全球化布局成为产业关注焦点。“国际化是最重要的基因。”全球计算联盟国际生态发展总监胡文彪直言。联盟通过“拔高、扩大、做实”三维策略推进国际合作:与ETSI、BSI等国际权威组织深度协同合作,提升全球计算联盟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与中亚TUIT大学等机构在当地建立联合运营中心,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全球视野的计算新生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通过展会协助中国的标准和生态落地,既助力国内企业出海,也可以在当地精准地扩展核心生态圈。胡文彪透露,联盟正在逐步推进“一州一中心”,计划未来将在亚、欧、中东等区域建立区域中心,聚焦计算高价值领域,构建4+1行业生态体系,并将国内成熟的分支机构经验带到当地,通过标准优势和产业成熟度提升GCC的影响力和会员规模,学习交流各国的产业成功经验。

AI基础设施的协同创新成为生态建设的核心突破点。当天正式启航的Open AI Infra社区,正是这一思路的关键载体。该社区由原开放液冷专委会升级而来,业务范围也从液冷扩展至数据中心,“填补了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在技术规范体系下的空白。”社区副秘书长王海峰解释道,社区正逐步汇聚领先的互联网用户、技术供应商等核心力量,通过快速迭代的规范体系适配AI基础设施的高速创新,推动产学研联合生态,引领整个AI基础设施的创新。

具身智能与智能计算的产业化落地,则展现了技术突破的另一维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禹透露,依托沈自所在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领域的技术积累,联盟发起成立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委员会已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精密半导体的装备制造等多领域研发项目,帮助传统行业实现智能化升级。而全球计算联盟智能计算产业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介绍的“4+5”布局更具代表性:针对超大规模互联、海量数据处理等四大技术挑战,委员会联合众多成员单位推进高速互联、开放液冷等5大专项,已发布5部白皮书、2项团标,生态规模从40余家扩至80余家。

企业的深度参与印证了联盟生态的聚合效应。李卓群透露,超聚变不仅主导了《冷板式液冷冷却液通用规范》的编写,还参与5项标准制定,其“聚智A-in-One生态计划”正是联盟协同经验的企业化复制——以联盟标准为准入基准,向上对接中科加禾等大模型企业,向下赋能设备伙伴,实现算力资产高效转化。这种“联盟标准+企业生态”的双轮驱动模式,已成为成员单位的共同选择。

“计算产业的痛点,从来不是单点技术突破,而是协同效率。”GCC理事长金海在大会主论坛的致辞,恰是对这场发布会的最佳注脚。成立500天的GCC,已汇聚300余家会员单位,构建起覆盖技术标准、产业协同、国际合作的完整生态。当Open AI Infra社区推进全栈协同,当具身智能标准走向全球,当液冷技术实现跨企业兼容,一个“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全球计算新生态正加速成型,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