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安徽淮南潘集区供电公司 擦亮“潘电速办”品牌 赋能绿色交通转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30 14:4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30 14: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10月,安徽德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光储充一体化等三大项目密集落地,标志着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新能源充换电业务进入爆发期。这座传统煤电重镇正加速向“零碳走廊”转型,而国网安徽淮南潘集曲供电公司作为能源保供与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持续打造“潘电速办”品牌,通过电力基础设施升级与模式创新,支撑这场"黑色煤碳"向"绿色电流"的变革。

重卡换电4分钟完成,年减排超3000吨。“换电4分钟就能满血出发,每公里成本比柴油车低5毛,一年能省10万块!”重卡司机徐圣超对运营效率赞不绝口。10月29日,在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淮潘公路东侧,一辆电动重卡正在创大实业换电站进行换电。

据了解,该换电站于2024年底投运,是安徽省内首个社会化运营的重卡充电站,该站通过“车电分离”模式,使得重卡全生命周期实现了零排放,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000吨。

回看该站这一路的稳定运营,始终离不开电力的保障。重卡补能的瞬时负荷冲击是一大难题,潘集区供电公司创新运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把换电站用电纳入区域能源调配,通过实施负荷实时监测、动态优化调度等5项重点措施,推动换电高峰期的供电可靠性达99.99%。

交通枢纽融入充电网络,81亩换乘中心竣工。“办电时间压缩了50%,充电基础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大大缩减了项目通电周期。”潘集区供电公司营销部业扩报装人员马建楠介绍。

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作为潘集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核心项目,总占地81亩、总建筑面积约13664平方米的交通枢纽,包含汽车站站房、维修检修车间、物流分拣用房等设施,建成后将实现公交、长途客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的“无缝换乘”。

该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潘集区供电公司立即开通办电“绿色通道”,从前期规划到设计评审,再到竣工验收,主动服务客户,按周推进项目进度。2025年4月,顺利完成项目通电。

光储充一体化项目落地,72小时实现快速并网。“供电公司效率越来越高了!”安徽德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曹经理指着刚刚并网的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感叹道。

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光伏发电与充电设施相结合,年发电量可达6.8万千瓦时,满足充电站30%的用电需求,是潘集区探索“新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又一突破。

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潘集区供电公司在充电桩业务办理时就提前介入光伏接入点规划,优化并网方案,仅用72小时即完成从并网申请到带电调试的全流程服务。通过采用“分布式电源+充放电设施”联动控制技术,实现光伏发电优先消纳,多余电量反哺电网,形成清洁电力的闭环利用。

从传统煤电重镇到绿色交通先行区,潘集区正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国网安徽淮南潘集区供电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持续擦亮“潘电速办”服务品牌,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电力保障,助力淮南市打造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