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我国棉花核心产区,其产业稳定对国家棉花安全意义重大,但近年面临突出种植难题:长期连作致土壤病原菌积累,黄萎病等频发,制约棉花产能与品质。棉农迫切需求“低成本、高防效、能增产”的实用技术。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枯黄萎病防控岗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系列微生物菌剂,以破解该种植难题,支撑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初秋九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的土防1号、土防2号微生物菌剂新产品,在新疆棉花上的示范应用效果迎来国内棉花界权威专家田间考察与检测。田间现场检测结果显示,两款菌剂在病害防控与产量提升上均表现突出:在棉花黄萎病防治方面,土防1号、土防2号处理田的平均病指分别低至 5.33和5.17,而对照区平均病指高达26.67,对应防效分别为80.0%和80.6%,大幅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病害发生;在结铃性上,两款菌剂处理的棉花单株结铃数均为8.8个,较对照区(7.0个)增加1.8个,提升幅度达25.7%;亩成铃数量同样优势明显,土防1号、土防2号处理田分别为104421.6个和107649.7个,对比对照区(89772.4个),分别增加 14649.2个和17877.3 个,提高率分别为16.3%和19.9%,为后续产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经现场检测,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教授等三位棉花专家一致认定土防1号和土防2号微生物菌剂示范区棉花长势良好,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突出,单株结铃和亩成铃显著高于对照,其在新疆棉花种植区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
图1 专家现场检测(2025年9月7日)
金秋十月,饱满的棉絮绽满枝头,整片棉田都裹进了丰收的雪白里,实收产量为这场“守护”写下圆满结局。示范区产量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菌剂效果:在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的棉花繁种基地(南疆巴州轮台县幸福农场),土防1号和土防2号处理田籽棉亩产分别达 510.30公斤和497.76公斤,对照区为 475.46公斤,分别实现 7.33%和4.69% 的增产效果;在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的棉花繁种基地(北疆河间农场),土防1号和土防2号处理田籽棉亩产分别达 434.32 公斤和408.28公斤,对照区为 386.79公斤,分别实现12.29%和5.71%的增产效果。从前期病害防控和结铃性提升,再到最终产量增收,土防1号和土防2号微生物菌剂全程展现出优异性能,示范区棉花长势始终保持良好,黄萎病防治效果突出,单株结铃、亩成铃及最终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
图2 专家现场检测(2025年9月7日)
团队负责人马平研究员介绍,当前新疆棉花主产区仍面临连作导致的土壤病原菌积累、病害频发、产量提升受阻等问题,传统种植方式难以兼顾病害防控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土防1号和土防2号微生物菌剂不仅能以高达80%以上的防效黄萎病这一棉花种植“顽疾”,还能通过增加亩成铃数,最终实现产量增收,且全程绿色环保,契合新疆棉花产业向“优质、绿色、高效”转型的需求。随着后续在不同棉区的适配性优化与推广,两款菌剂有望成为破解新疆棉花种植痛点的核心技术之一,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后,或将推动新疆棉花主产区病害发生率大幅降低、平均亩产稳步提升,为保障国家棉花产能安全、助力棉农持续增收、促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图3 实收测产(2025年10月24日)
(图片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枯黄萎病防控岗位 赵卫松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