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项:扎根田埂上的“土专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7 16:3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7 16: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清晨,辽宁辽北丘陵还笼罩在薄雾中,在露水打湿的小径上,一个身影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烟叶育苗棚。天光未醒,只有他手中的电筒在雾气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光弧。

育苗棚里,他小心地从包里取出那台陪伴多年的投影仪。屏幕亮起,白光打在他专注的脸上——此刻,辽宁铁岭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开原市局(分公司)烟叶生产股副股长徐守项,正为早起的烟农准备着今天的第一堂课。14年来,一台投影仪、一支笔和一腔为农服务的热忱,伴他无数次走进烟田,将“科技兴农”的种子,播撒在黑土地上。

图为徐守项向烟农讲解种植技术。

育苗棚里的“技术翻译官”

“三成草炭七成土,pH值要守5.5”。在烟农的育苗棚里,投影仪的光束打在塑料棚膜上,映射出的口诀让围观的烟农们频频点头。为把复杂的农业技术“翻译”成烟农听得懂、会操作的语言,徐守项将培训从会议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更独创了“口诀记忆法”,便于烟农记在心间。

2011年,从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专业毕业的徐守项来到铁岭开原市局(分公司)八棵树烟站担任技术员。初到基层,这个怀揣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就遇到了难题:烟农平均年龄超过60岁,对新技术接受较慢,传统培训方式效果不佳。

“论文里的技术再厉害,不能落地也白搭!”为此,徐守项开始了他的“技术翻译”之路。他观察到老烟农喜欢编顺口溜记农事,便潜心研究创造出“口诀记忆法”;发现大家更习惯看图说话,就设计出“壮苗生长九宫格”等图表。每年一到育苗季,他就背着投影仪走遍各个育苗棚,将实验室里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烟农听得懂的“土教材”。

图为徐守项向烟农传授“口诀记忆法”。

烟农老李过去一提起育苗就挠头,总觉得这门学问深,自己年纪大学不会,常叹“老脑筋跟不上新技术”。在徐守项手把手的指导下,如今老李不仅把育苗技术掌握得明明白白,还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育苗能手”。

三年来,徐守项面向烟农开展培训20余场,覆盖技术员和烟农400余人次,所在烟区烟苗成活率从85%提升至96%。

田间地头的“机械发明家”

春耕时节,开原山区的一片烟田里,一台“多功能除草培土机”正在作业,耕除草、培土、地膜回收一气呵成。看着自动培出的笔直田垄,种烟多年的烟农王大叔满是感慨:“这辈子没想到,咱这山地也能用上这么趁手的机器!”

图为徐守项研发的多功能除草培土机在田间作业。

这台机器的研发,源于徐守项多年来的一个想法。看到烟农们弯腰劳作的身影,特别是山区地块机械作业难,导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徐守项便琢磨如何能让烟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一定要研制出适合山地的农机!”他暗下决心,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关之路。

没有专业图纸,他就用铅笔在烟田地头画草图;缺乏数据参考,他就蹲守田块记录作业数据。为解决山地调头难题,他带领团队成员熬了数个通宵设计转向机构;为了优化培土效果,他们在田间反复试验改良。

最终,“多功能除草培土机”成功上线,作业效率提升60%,不仅解决了山区烟田机械作业的“老大难”,还提高了烟农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科技成果不该躺在论文里,而是要让它在烟田里‘长’出效益。”这是徐守项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从一台到多台,这类贴合烟农需求的机器渐渐成了大家的“致富利器”,也用实际效果诠释了科技与土地结合的价值。

QC小组里的“传承引路人”

在徐守项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状和证书:全国烟草行业“精益达人”,省局(公司)科技课题一等奖、7篇获奖论文、2项QC成果,市局(公司)科技课题二、三奖等,但最让他自豪的,是旁边一张他与年轻技术员的合影。

图为徐守项为青年技术员现场指导。

“我学技术就是从‘老烟叶’的‘传帮带’开始的,现在轮到我把技术传下去了。”作为有着14年经验的“老烟叶”,徐守项牵头组建了“高质效QC创新小组”,把自己的“工作笔记”变成年轻人的“成长指南”。

“徐股长带我们做QC课题时,总是先讲他曾经踩过的‘坑’”,开原市局(分公司)技术员张斯文说。在“田间课堂”上,徐守项常带着年轻技术员用鱼骨图分析问题,用PDCA循环法优化流程。三年来,他培养的3名年轻员工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小组斩获了2项行业QC成果,攻克了山区农机农艺融合与土壤培肥保育两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人才与成果的“双丰收”。

乡村振兴的“实干家”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在田野的丰收中检验。怀着这份信念,徐守项的脚步从未止步于实验室与QC小组。担任开原市局(分公司)烟叶生产股副股长后,他将“科技兴农”的使命带入更广阔的天地。他筛选的“秦烟99”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亩效益达5000余元。

作为开原市陈家村的驻村干部,徐守项积极协调帮扶政策和资金,帮助帮扶村修建产业路、饮水工程、照明路灯等基础设施。2025年,他依托烟叶产业优势,协调新建新能源烤房16座,推广使用自走式移栽机,手把手教授移栽机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确保烟农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实现了帮扶模式从“输血式救济”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型。

14年风雨无阻,14年初心不改。如今,在烟田间,依然能看到徐守项背着投影仪的身影。“我还要继续‘翻译’更多技术,研制更多农机,培养更多新人”。曾荣获“全省烟草行业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徐守项,这样定义他的未来。

科技兴农这条路,没有终点。这位扎根田埂里的“土专家”,正以自身行动不断书写着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图片由王雨桐、栾超凡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