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随着一阵轻微的嗡鸣,一台球形无人机缓缓驶入国网能源新疆准东煤电有限公司准东电厂的锅炉炉膛。无需脚手架搭建,不用人工攀高,这台搭载4K高清相机的“小家伙”灵活穿梭在近80米高的炉膛内,镜头精准聚焦水冷壁管的每一处细节——结焦、磨损、腐蚀等隐患被实时传回地面管控系统。这标志着准东电厂锅炉检修正式告别“高空作业+人工点检”的传统模式,迈入智能化“无人巡检”新阶段。
图1炉膛巡检无人机起飞
准东电厂锅炉为东方电气集团设计制造的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高度近80米,内部结构复杂,受热面检查一直是检修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传统检测中,工作人员需在炉膛冷却后搭建脚手架或乘坐升降平台,在高温、多尘、光线昏暗的环境下开展高空作业,不仅面临坠落、落物等安全风险,且仅搭建设备就需2-3天,严重延长检修周期。更关键的是,在搭建脚手架前,炉膛内受热面附着的结焦块可能因炉膛环境变化或轻微震动突然脱落,一旦下方有施工人员或搭建设备,极易引发砸伤、设备损坏等安全事故,给检修前期准备工作埋下巨大安全隐患。此外,准东地区煤炭富含碱金属,锅炉受热面易结焦、积灰,焦块脱落可能引发受热面磨损、腐蚀甚至爆管,对检测的及时性与精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次投入使用的炉膛检测球形无人机,不仅在正式检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在脚手架搭建前的预检测环节更是成为“安全哨兵”。搭架子前,工作人员先操控无人机飞入炉膛,对整个炉膛内部受热面进行全面探查,精准定位悬挂或附着在水冷壁管、燃烧器喷口等部位的结焦块,尤其是那些体积较小、位置隐蔽但存在脱落风险的焦块。通过无人机实时回传的4K高清影像,地面管控人员能清晰掌握每一块结焦的位置、大小和稳固程度,提前制定清焦方案,安排专业人员使用专用工具将危险结焦块清除。待确认炉膛内无结焦块掉落风险后,再开展脚手架搭建工作,彻底避免了传统模式下“边搭架子边担心焦块掉落”的被动局面,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
这台球形无人机专为密闭空间作业设计,搭载4K高清可见光相机,可灵活穿梭于炉膛内部,除了在搭架前排查结焦块隐患,还能在正式检修中对水冷壁管结焦、磨损、腐蚀,燃烧器喷口变形,燃尽风区域结构缺陷等进行全方位巡检。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准东高碱煤易结焦的特性,无人机凭借高清影像采集能力,能精准捕捉受热面附着的细微焦块、结渣痕迹,无论是搭架前的风险排查,还是检修中的隐患检测,都能为运维人员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数据。
图2电厂领导察看炉膛无人机巡检作业
依托无人机巡视数据管控系统,巡检影像可实时回传至终端平台,系统能自动完成缺陷位置标记与分析报告生成,数据同步接入电厂智能管理平台,构建起“检测-分析-决策”的数字化闭环管理体系。这一技术创新,不仅在搭架前规避了结焦块掉落风险,还省去脚手架搭建环节,将单次检测时间压缩至数小时,在高危作业场景中实现对人工操作的有效替代,每年可减少炉膛高空作业风险时长超200小时,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万元。
图3炉膛无人机巡检高清视频与三维建模
“过去检查水冷壁,工作人员要在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俯身作业,炉膛里又闷又暗,粉尘还大,长时间盯着管壁很容易疲劳。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搭架子的时候,不知道上面会不会有焦块掉下来,时刻得提心吊胆。”准东电厂维护部负责人介绍,得益于无人机的灵活穿梭,如今在搭架子前,就能先用无人机把炉膛里的结焦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提前把危险焦块处理掉,搭架人员再也不用顶着“高空落焦”的风险干活。检修阶段,炉膛内每个角落的受热面状态都能清晰呈现,尤其是高碱煤燃烧后常见的细微结焦痕迹,哪怕是初期形成的小焦块,都能被精准捕捉并记录,为后续清焦维护提供精准指引。据悉,本次执行飞行任务的无人机操作员赵志浩系电厂在职员工,并已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驾驶执照,此次成功独立完成炉膛检测,为智能化巡检作业的专业落地与安全推进提供了关键人力支撑。
此次炉膛检测无人机的成功应用,不仅是准东电厂推进智能化检修的关键实践,更填补了高碱煤产区电站锅炉“无人化”检测的技术应用空白,为同类型电厂锅炉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准东电厂将进一步深化无人机巡检技术与电厂运维场景的融合,持续拓展检测维度、优化数据分析模型,全面推动锅炉检修向“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转型,为电厂持续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注入强劲动能。(图片由杜保鑫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