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技能工匠”的“修”行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6 17:1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16 17: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交三航局六公司广州地铁8号线项目的盾构机组装车间里,技术员杨文杰正趴在离地半米的爬梯上,手里的强光手电在刀盘齿轮组间扫过一道亮线,膝盖处磨出的毛边贴着坚硬的机器。“记一下,第三组从动齿轮齿根有细微麻点。”他侧过脸喊,声音盖过液压泵的运转声。

今年是他同“盾构机”这一“铁甲长龙”打交道的第五年。从福州滨海快线项目初出茅庐,到广州地铁8号线项目独当一面,他逐步扛起了项目盾构机检修工作的重任。五年的地下“修”行之路,杨文杰也练成了一双检修盾构机的“火眼金睛”。

2021年7月,杨文杰加入福州滨海快线项目,这是他首次接触复杂精密的盾构机。杨文杰每天都会绕着这个“大家伙”,在“找茬”中一步步熟悉机器构造与技术要点——用扳手轻敲传感器连接线,听是否有松动的异响;戴上手套逐个检查铰接油缸的活塞杆,擦拭表面查看是否有划痕或渗油痕迹;观察油箱上的油温表和压力表,确认数值在正常区间内。

每次项目技术研讨会上,也都能看见杨文杰的身影。他积极参与团队讨论,不断总结现场工作经验,提出了将盾构机仓内两路空气管改为单管后再分离的建议,并把部分焊接接头改为可拆卸式,成功解决了小直径双模盾构机气垫仓的空间问题。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盾构机的掘进得到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左线、右线隧道分别提前17天、11天完成贯通,杨文杰也逐步积累了解决盾构机疑难杂症的经验。

2023年6月,杨文杰转战广州地铁8号线项目,首先面对的是管线迁改权属复杂这一难题。作为盾构掘进的前提和保障,管线迁改对地铁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使用管线探测仪、人工探挖等方式,杨文杰精准定位了项目地下管线。基于勘探内容以及此前的施工经验,他还设计了多个迁改路由和方案,制定涵盖各管线割接点等细节的施工计划。

面对围护结构施工的难题,项目团队在杨文杰初勘基础上进行二次勘察,通过加密钻孔,进一步查明地层分布、地下障碍物以及周边建筑物等情况,并结合实际优化围护结构选型与设计。最终,项目通过深基坑开挖条件验收,成为全线首个全面进入基坑开挖阶段的车站。凭借突出表现,杨文杰荣获公司2024年度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用实力赢得了认可。

项目盾构施工期间,杨文杰在向内实践思考的同时,积极向外学习探索。他主动到多家盾构厂及施工单位交流取经,结合本项目的盾构区间地层及双模盾构情况进行学习。这一过程中,他系统梳理了盾构机穿越的地层及其风险控制要点,记录了各类地层的物理参数,并着重分析因地层突变而切换盾构掘进模式的情况。同时他还绘制了双模转换的逻辑流程图,图上满是他用荧光笔标注出的拆解模式切换中的关键步骤,并结合项目所使用的双模盾构机的特点,详细记录下了自己的见解。

针对广州地铁8号线项目复杂地层施工的难点,杨文杰聚焦溶洞处理、长距离灰岩地层掘进、下穿流溪河断裂带等关键技术,为项目的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进行盾构机螺旋机气密性试验时,杨文杰提出了螺旋机筒壁分开保压方法,极大缩短工期的同时,也为盾构机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掘进筑牢技术屏障。监造过程中,他也积极主动协调各环节进度,及时调整工作计划,把好盾构机的质量关。

如今,广州地铁8号线项目稳步推进,滘凤区间右线盾构持续向前掘进,国庆期间累计完成28环的掘进与拼装作业,盾构姿态稳定、轴线控制精准。而在岗坚守的杨文杰,随着盾构机的掘进,也在用汗水与匠心继续铺就着自己的“修”行之路。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