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近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届东博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首次设立规模达1万平方米的人工智能专题展区。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专家张宁在展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东博会不仅展示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中国与东盟在数字时代的合作新范式。"张宁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产品领域拥有二十余年研发与管理经验,曾受邀在Google Next、AWS re:Invent等国际顶尖科技大会发表演讲,并多次担任"创客中国"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评委,是行业公认的领军人物。
首设AI专馆,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合作新高地
人工智能专馆采用"1+4+N"创新布局,包括1个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推介区、4大主题展区和多个商务洽谈点。展区汇集了华为、阿里云、金山办公等科技龙头企业的最新成果,其中华为展出的全栈AI解决方案实现了多设备智能协同,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支持东盟多语言实时交互,展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金山办公展出的WPS灵犀AI办公系统成为展会亮点,该系统基于生成式AI技术,支持文档智能生成、多语言实时翻译等功能,可实现"左侧文档、右侧AI助手"的创新交互模式,显著提升办公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国家参展规模创下历史新高。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印尼远程信息处理协会、文莱创新实验室等机构首次组织国家展团,集中展示智能医疗诊断系统、绿色能源AI管理平台等本土化应用。其中,老挝自主研发的"老挝基地大模型"在展会期间完成首次公开发布,彰显了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力。
智能会展系统提升参展体验,AI赋能展会全流程
本届东博会推出国内首个"AI会展智能体",该系统支持中文、泰语、越南语等8种东盟语言的智能交互,可实现展商需求精准匹配、会议智能安排等17个应用场景。据统计,使用该系统的商务洽谈效率提升3倍以上,参展商匹配准确率达到92%。"这种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会展新模式,为大型国际展会树立了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张宁在体验后如此评价。
互动体验区成为展会最大亮点。宇树科技搭建的机器人擂台上演了多场仿生机器人对抗赛,其展出的Unitree G1等高端机器人展现了精准的运动控制能力。智平方科技的"爱宝"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冰淇淋制作、咖啡冲泡等生活服务,还能进行架子鼓演奏,展现多场景任务执行能力。这些互动项目让观众亲身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中国—东盟AI合作步入实质化阶段
东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论坛"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的200余位代表参会。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等核心议题,推动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广西壮族自治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已与越南、泰国等8个东盟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未来将重点推动"研发—集成—应用"的产业链协同。
展会期间,多家中国科技企业与东盟伙伴达成重要合作。金山办公的WPS灵犀智能办公系统与印尼、泰国等国的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将推动智能办公技术在东南亚校园的普及。中科曙光与马来西亚企业就智算中心建设达成意向,预计项目金额超过5亿元。这些合作体现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在东盟市场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创新应用彰显技术实力,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在AI+应用场景展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解决方案集中亮相。广西电网展示的"大瓦特-老挝智能源电力行业大模型",通过AI算法优化跨境电力调度,提升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捷佳润科技的"数字农业智慧大脑"系统实现农作物生长全程智能监控,已在东盟多国推广应用。峰值文化发布的AIGC短剧创作平台"剧小白",实现从剧本生成到视频制作的全程智能化,获得东南亚多家数字内容企业青睐。
据组委会统计,展会期间共达成人工智能相关合作项目128个,总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其中,智能制造领域项目占比35%,智慧农业占20%,数字医疗占15%,展现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张宁表示:"这些务实合作充分证明,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具有创新性,更具备强大的商业化落地能力。"
展望: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新篇章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区域数字合作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本届东博会人工智能专题活动参与人次超过10万,线上线下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会期间发布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发展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双方在智慧城市、数字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张宁在闭幕总结中强调:"东博会成功展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活力。作为行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坚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中国与东盟必将携手共创数字时代的美好未来。"他的展望得到与会各界代表的广泛认同,为本次东博会人工智能主题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图片由程小佩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