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在湖北省竹溪县的秦巴山区间,千亩烟田顺着山势层层铺展,宛如一幅铺在大地上的绿色画卷。十月的竹溪,秋意渐浓,泉溪镇坝溪河村的烟田里,一人多高的烟株随风轻摇,肥厚的烟叶透着丰收的底气。烟田旁,一排排蜂箱整齐排列,成群的蜜蜂在烟叶与野花间穿梭,“嗡嗡” 声不绝于耳,成了山村最动听的 “丰收序曲”。
“这批蜂箱,可是我的甜蜜宝贝!” 烟农王美辉蹲下身,小心翼翼打开一个蜂箱,金灿灿的蜜脾在阳光下透着温润光泽。与烟叶打了十八年交道的他,如今多了个新身份 —— 蜜蜂养殖能手。“去年光蜂蜜就卖了 几万元,加上烟叶收入,日子比以前甜多了!” 王美辉的话里满是笑意,手上翻检蜜脾的动作格外轻柔。
竹溪是湖北烟叶主产区之一,也是秦巴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县。如何为烟农拓宽致富路、织密 “增收网”,成了竹溪县烟草专卖局长期思考的关键问题。2019 年起,竹溪烟草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创新推出“烟农增收 +”帮扶模式,将烟叶产业与地方特色资源深度绑定,通过 “技术下沉、资金精准、设施共享” 的组合举措,为烟农打开了多元增收的新通道。王美辉的养蜂事业,正是这一模式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以前就守着烟田过日子,不敢想别的出路。是烟草局的技术员,帮我打开了新思路。” 回忆起转型之初的犹豫,王美辉仍历历在目。2019 年春天,竹溪县烟草专卖局的技术员下乡调研时,发现坝溪河村烟田周边野生蜜源丰富,且村里闲置的烟叶育苗大棚闲置期较长,完全能改造成养蜂场地,当即向王美辉提出 “烟叶 + 养蜂” 立体种植的建议。
可没技术、没经验、没启动资金,让王美辉犯了难。为打消他的顾虑,竹溪烟草 “手把手” 提供帮扶,先是组织他参加中华小蜜蜂养殖专项培训,从蜂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系统学习养蜂技术,让他从 “敢想” 真正变成了 “敢干”。
“去年蜂蜜的收入,比前几年单纯种烟时多了近一半。” 日子越过越红火,王美辉也不忘带动乡邻,主动分享养蜂经验。在他的影响下,坝溪河村已有十余户烟农跟着加入养蜂行列,今年全村蜂蜜产值有望再创新高,“一户带一片” 的增收效应逐渐显现。
在竹溪,像王美辉这样从 “单一种烟” 转向 “多元增收” 的烟农还有不少。近年来,竹溪县烟草专卖局聚焦烟区资源盘活,通过梳理闲置育苗大棚、烤房、田间道路等设施,结合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培育养蜂、食用菌种植、特色果蔬等配套产业,推动烟叶产业与其他业态深度融合。闲置的育苗大棚变成养蜂棚、食用菌种植棚,烟田周边的空地种上紫云英等蜜源植物,既提高了土地和设施的利用率,也让烟农非烟产业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我们始终把烟农‘钱袋子’鼓起来作为核心目标。” 竹溪县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要守住烟叶产业这个‘稳收底’,通过技术指导、基础设施完善确保烟农基本收入有保障;更要激活多元经营这个‘增收源’,让烟农有更多致富选择,真正让烟区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夕阳西下,王美辉给蜂箱盖上保温布,蜜蜂的 “嗡嗡” 声与烟叶的 “沙沙” 声交织在一起,在秦巴山区的秋风里格外悦耳。烟田飘出的蜜香,甜了烟农的日子,也映照着基层部门践行乡村振兴使命的初心。竹溪县烟草专卖局以产业融合为抓手、以精准帮扶为支撑,正在这片山区大地上,持续绘就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图片由 张自豪、陈绍锋 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