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关乎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兜底民生、促进公平、维护稳定的根本性制度。自2024年12月彭州市被确定为成都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以来,坚持以“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为目标,通过“物质+服务”双轮驱动,构建起精准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截至2025年7月,全市已累计服务困难群众超6000人次,形成“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品牌服务—多元联动”的创新路径。这场民生领域的改革实践,不仅为成都市社会救助提供了“彭州样本”,更彰显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温度与智慧。
试点探路 精准定位
构建“双区域+双代表”示范格局
彭州市作为成都市首批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城市,立足“区域平衡、需求导向、精准施策”原则,选取天彭街道(城镇化代表)和通济镇(山村代表)作为首批试点镇街。这一布局既兼顾城乡差异,又聚焦“一老一小一弱一困”(老年人、困境儿童、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四大核心群体,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铁脚板”队伍摸清需求底数。由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牵头,12支由社工、志愿者组成的“铁脚板”队伍深入村(社区),对天彭街道、通济镇共30个村(社区)实施全覆盖入户摸排,累计深入走访1639户特殊困难群众,精准掌握民意,摸清需求底数。
“红黄蓝”三色评估动态分级。依托“红(紧急)、黄(中度)、蓝(一般)”三色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困难程度和需求紧迫性,划分需求和服务等级,精准识别444户亟需帮扶家庭,并建立“一户一档”,全面记录其健康状况、生活困境、心理需求等核心信息,为精准施策奠定数据基石。
创新驱动 品牌引领
打造“标准化+精准化”特色服务体系
彭州市以“一老一小一弱一困”需求为圆心,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推出四大特色服务品牌,推动救助服务从“保基本”向“助发展”升级。
“助餐服务+”,多维帮扶织密银龄关爱网。依托“爸妈食堂”公益助餐项目,将单一送餐服务延伸为‘助餐+助洁+助急’的复合型帮扶体系。创新“陪伴式救助”机制,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提供精神关怀、健康监测、居家维修等个性化服务,实现从‘舌尖温暖’到‘身心关爱’的多维救助。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助餐做餐1277人次、助洁助行817人次、维修服务91人次,实现特殊困难老人身体健康和居家环境双改善,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
“一人一档”,个性化辅导点亮童心护航灯。依托“流动儿童暖心驿站”“好彭友工作室”等特色公益平台,全面推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个性化个案辅导,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逐步构建起“建档—评估—干预—融入”全链条关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一人一档”共覆盖全市600余名特殊儿童,累计开展个性化个案辅导116人次,组织100余名特殊儿童参与社会融入活动。
“专业+志愿”,双轨支持架设残障健康桥。一方面整合医疗资源,组建专业医师团队为残障人士制定居家康复方案;另一方面招募50名社工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提供上门照护、康复陪伴、就医陪护等服务,形成“医疗专业指导+社区志愿协同”的全链条闭环服务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专业健康检查1217人次、康复训练138人次,累计提供看护照料服务432人次、陪送就医服务44人次。
“公益+低偿”,激活志愿者内生动力源。为破解志愿者“动力衰减”难题,创新推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编制《志愿服务体系积分兑换细则》,志愿者通过完成社区服务积累积分,可兑换实物、培训机会或荣誉表彰,形成“助人自助、互助共进”的可持续循环。试点以来,累计存储志愿服务时长2586小时。
数智赋能 多元联动
构建“1+2+N”共治格局
彭州市通过“智慧平台+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打造覆盖城乡的救助服务网络,实现从“单一救助”向“多元共治”转变。
智慧双驱,动态监测与智能监管。一方面,依托智慧民政服务平台和“成都救助通”监测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建成特殊困难群体动态数据库,推动信息互联共享,实现对救助对象状况及需求的精准掌握与实时监测。另一方面,将社会组织服务全过程纳入平台智能监管,动态更新服务进度,确保社会救助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部门联席,延伸救助覆盖范围。建立民政牵头、卫健、教育、住建等部门联动的联席工作机制,制定跨部门服务清单,明确权责分工,推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有效扩大救助覆盖范围。
“1+2+N”服务矩阵,整合资源形成合力。“1”个枢纽,即市级民政部门发挥指挥中枢作用;“2”支队伍,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社工机构组建“健康管家+心理支持”双专业队伍;“N”种资源,为动员红旗连锁等31家爱心企业捐赠物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资源互补”的供给格局。
彭州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实践表明,通过“精准定位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多元联动”,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救助“重物质轻服务”的痛点,实现困难群众“生存有保障、生活有尊严、发展有希望”的目标。
下一步,彭州市将继续聚焦服务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着力“健全需求评估与精准识别机制、建设社会救助人才队伍、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水平、构建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四项重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至全市80%镇(街道),全面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质效,不断夯实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构建共同富裕社会贡献更多“彭州智慧”。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