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如何破解“面积大、人口多、群体杂、融合难”的治理难题,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的转变?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金龙街道古店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组织体系与社会力量“双向融合”,构建起“1+4+N”共建共治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善治之路。
强组织、筑根基,构建“一体化”治理架构
古店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逾2.5万,辖区内有市场、夜市、企业上千家,新老居民交织、多元群体共处,治理挑战严峻。
面对现实困境,社区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治理全程的主线。通过健全“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触角直达“神经末梢”。同时,成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吸纳34家共建单位,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共商治理难题、共定服务项目,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共同体。
在管理体制上,社区在鲤城区委社会工作部、金龙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打造“区级统筹—街道负责—社区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建立“群众点单、支部制单、成员接单、群众评单”服务闭环,实现资源精准对接、服务高效落地。
此外,社区将辖区划分为21个二级网格、6个三级网格,配备159名专兼职网格员,推动干部下沉、党员亮身份,发挥“熟人治理”优势,筑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建机制、促协同,打造“四维联动”运转模式
为实现“双向融合”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古店社区创新推出“1+4+N”协同机制:“1”即一个党组织体系引领,“4”代表社区互助、社工人才、社会公益、新兴领域四个“帮帮团”,“N”则是广泛链接的“三官一律”、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
社区互助帮帮团以“手拉手”志愿服务队为核心,衍生多支专业分队,注册志愿者达1029人;社工人才帮帮团依托睦邻社工服务中心,提供专业支撑;新兴领域帮帮团联动国网、医院等单位开展暖“新”服务;社会公益帮帮团则吸引多家公益组织认领项目,形成“认领—评估—激励”闭环。
机制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社区建立“周小结、月会商、季度点评”研判制度,构建“基层摸排—专业赋能—高位统筹”工作链条。同时推行“需求分析—能力匹配—服务转介—联合实施”四步工作法,实现“专业服务有社工、基础服务有志愿”的互补格局。
优服务、暖民心,搭建“常态化”服务矩阵
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上。古店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一新一困”群体,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居民议事厅、微心愿墙等载体,推动服务场景全域覆盖。
一年来,社区开展“银龄关爱”长者生日会,服务120余人次;实施“童心护航”系列行动,举办课业辅导、公益讲堂30余场;设置暖“新”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义剪、饮水等便民服务;链接共建资源,结对帮扶困难家庭,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数字赋能也为治理增效。社区依托区级“一网统管”平台,整合政务、治理、服务等功能,实现事件上报、联动处置、及时反馈的闭环管理,打造“全方位响应、一体化治理、零距离服务”的智慧社区。
育文化、促融合,营造“长效化”善治氛围
治理既要靠制度,也要靠文化。古店社区创新“夜市+”治理,组建政社商联盟,推行“五个一”工程,打造“烟火气”与“文明风”并存的夜市文化;挖掘孝廉资源,开展“朱衙故事汇”“孝廉三课”,弘扬敬老传统;打造“舌尖上的邻里共同体”,通过邻里宴、闽南语课堂、文化节等活动,促进新老居民情感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古店社区治理成效显著:居民自治热情高涨,3个小区成立红色业委会;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智慧停车”、燚城夜市成为新增长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排污池整治、道路改造等项目惠及全民;睦邻善治氛围浓厚,今年新增志愿者98人,开展活动122场,服务超5000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双向融合’,推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发力,拓展更多‘小而美’的服务品牌,让共建共治共享在社区蔚然成风。”泉州金龙街道古店社区党委书记杨振显表示。
从“治理难点”到“善治样本”,古店社区以党建为帆、以融合为桨,正在基层治理的江河中破浪前行,为新时代社区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