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界碑红、警服蓝、民心暖——怒江峡谷“守边人”把答卷写在百姓心坎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1 11:0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11 11: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北部,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如两道巍峨屏障,夹持出一道纵深数百里的峡谷。这里,13个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在海拔919米至4162米的山间,34.541公里的中缅边境线在陡坡深谷间蜿蜒伸展,称杆边境派出所便扎根于此,守护着这片既有“山高路险”挑战、更有“民心相依”温度的土地。他们以“守边有责、为民有爱”为信念,在峡谷间织密安全防护网、架起连通民心的“连心桥”,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书写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答卷。

“铁脚板”踏遍深谷 让界碑红永不褪色

“26号界桩的红漆又淡了,得赶紧描新。”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称杆边境派出所所长欧光海便带领巡逻队整装出发,目的地是海拔3900米的边境线。通往界桩的路,没有一寸硬化路面,队员们踩着碎石、拨开齐腰的荆棘,裤脚很快被露水打湿,又沾满山间的泥点。行至陡峭处,需手脚并用攀爬,有时还得蹚过冰冷的溪流。这样的巡逻,他们雷打不动坚持“每月一大巡、每周一小巡”,一年下来,人均徒步里程超200公里,用双脚丈量着国境线的每一寸土地,让界碑上的红色始终鲜亮。

警民联防,是边境管控的“生命线”。该所深知“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主动牵头整合力量,联合23名护边员、120名“玛腊义警队”队员(由当地傈僳族妇女组成)、56名网格员,构建起“民警+护边员+义警+网格员”的立体防控体系。傈僳族妇女组成的“玛腊义警队”,用家乡话向群众传递边境政策、收集社情民意,成为政策落地的“翻译官”;经验丰富的护边员,仅凭草木倒伏痕迹、陌生脚印,就能精准识别非法越界线索,堪称边境线上的“活地图”。今年以来,这支队伍累计拦截劝返非法进山人员200余人,协助查处涉边案件3起,让边境线成为守护家园的“安全线”。

“真心肠”贴近百姓 让警服蓝温暖民心

“要是没你们,我这老婆子真不知道该咋办。”拿到崭新户口本的李阿姨,眼眶泛红,紧紧攥着民警的手反复道谢。这位长期在外务工的群众,因早年户籍资料缺失,成了“无户人员”,看病报销、乘坐交通工具处处受限。民警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将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连续一个月走访李阿姨的老家邻居、历任村干部,翻找村委会尘封30年的纸质档案。最终,成功为李阿姨补录户口。7月22日,李阿姨特意送来一面绣着“人民警察为人民,博爱助民暖民心”的锦旗,红底金字间,满是群众对民警的信任与感激。

特殊群体的需求,始终是民警心中的“牵挂”。自把村14岁少年因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一直没能办理身份证,这成了家人的一块心病。社区民警走访得知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户籍民警刘忠雄和辅警胡小双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先驱车7公里到村委会,再徒步3公里山路抵达少年家中。面对少年因紧张产生的情绪波动,两人用傈僳语轻声安抚,蹲在地上反复调整拍摄角度,光线太暗不行、表情不自然不行,足足拍了20多张照片才符合证件办理要求。临走时,他们还特意承诺:“证件办好后,我们第一时间给你送过来,绝不耽误你用。”今年以来,派出所已上门办理户籍业务47次,送证上门62张,让便民服务的“温度”延伸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针对未成年人保护这一民生关切,该所创新推出“警校家”协作机制,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此前,3户家庭因孩子偷偷进行游戏充值求助,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家长急得团团转。民警一方面依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多次与游戏公司沟通协调,协助家长整理充值记录、监护人证明等证据,最终为群众挽回损失超9000元。另一方面,在学校开设“警营课堂”,通过“假如我是家长”角色扮演、算“家庭收支账”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真切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树立正确消费观。同时,民警还向家长发放“支付安全设置指南”,组建微信宣传群推送防范技巧,开通24小时“护苗热线”,从“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帮扶”三个维度,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安全屏障”。

“实举措”扎根基层 让和谐风吹遍峡谷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咱们傈僳族汉子要讲规矩!”在恩感思落社区的“法治夜校”里,民警用“汉语+傈僳语”双语讲解交通安全法规,时不时穿插当地发生的真实案例,台下的村民有的用手机录下视频,有的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要点,提问声此起彼伏。考虑到辖区少数民族群众较多、部分群众汉语水平有限的特点,派出所创新采用“双语+案例+答疑”的普法模式,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让法律知识“活”起来。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普法宣传24场次,覆盖群众超4000人,让法治意识逐渐在群众心中扎根。

普法的场景,更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学季,民警在学校设立“护学岗”,用情景剧演绎防欺凌、防溺水场景,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自我保护;旅游旺季,在老虎跳景区搭建“流动普法点”,向游客发放边境管理条例手册,提醒注意安全防护、遵守边境规定;重阳节,到敬老院开展“防养老诈骗”宣传,用“保健品诈骗”“虚假投资”等真实案例,教老人们识别诈骗套路。潜移默化中,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提升,有村民主动将家中祖传的老旧枪支上交派出所,说“不能让危险物品留在家里”。有人发现受伤的猫头鹰、猕猴后,第一时间联系民警移交森林警察大队救助,如今这两只野生动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康复并放归山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峡谷间蔚然成风。

矛盾纠纷调解,同样离不开“接地气”的举措。派出所联合村委会、村民小组长建立“三级调解”机制,由民警、村干部、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调解小组,不摆“官架子”、不搞“书面化”,而是坐在村民院子里、围在火塘边,用“拉家常”的方式倾听诉求、化解矛盾。此前,堵堵洛村两户邻居因宅基地界限问题产生争执,甚至险些发生肢体冲突,多年的邻里情濒临破裂。民警带着调解小组上门后,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听两户人家“倒苦水”,再用“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道理耐心劝说,还帮两户人家一起丈量宅基地、划清界限。最终,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握手言和,多年的矛盾一朝化解。今年以来,派出所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3起,实现“零投诉、零上访”,让和谐之花在村寨间静静绽放。

在怒江峡谷的崇山峻岭间,他们是守护祖国边境的“忠诚卫士”,更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他们用“铁脚板”丈量边境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肠”解决群众的每一件难事,用“实举措”筑牢基层的和谐根基。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他们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刻进每一次巡边的脚印里、每一次为民服务的行动中,在怒江峡谷间书写着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守边答卷”。(图片由云南泸水称杆边境派出所 陈达伟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