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絮中的文明新章:范炜焱与“时空交织”展览的苏州非遗活化探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17:1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17: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带着广大观众和非遗从业者爱好者们的诸多不舍,这场一度引发轰动的“时空交织:苏州非遗与欧陆叙事”展览也不得不在历时4个月后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画上圆满句号。

2025年6月13日晚,一场跨越时空维度的文化织造——“时空交织:苏州非遗与欧陆叙事”展览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启幕。这场大型展览不仅是苏州千年手艺的集中亮相,更是设计师范炜焱五年“设计扶持非遗”项目的心血结晶——作为联合策展人与这场展览中“传承与生活”个人专场的作者,他以设计为针,以非遗为线,在东方智慧与欧陆创意的碰撞中,编织出一条非遗从“博物馆标本”走向“当代生活美学”的新路径。

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让中国非遗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具备国际表达力,始终是文化传承者面临的课题。范炜焱的实践给出了独特答案:他不做非遗的“守护者”,而做非遗的“转译者”,通过工艺突破、载体创新与文明对话,让苏州缂丝、丝绵、仿古铜器等古老技艺,成为伦敦时装周的面料、巴黎家居展的灯具、米兰设计周的饰品,更成为普通人颈间的围巾、手中的包袋、日常佩戴的首饰。

这场展览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场普通的艺术展——它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宣言,更是中国设计在世界舞台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

时空叙事:从文明对话到非遗活化方法论的重构

“‘时空交织’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两种对话的具象化——纵向的时间对话,连接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横向的空间对话,搭建东方智慧与欧陆创意的桥梁。”

在针对此次展览的学术分享中,联合策展人及“传承与生活”专场作者、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范炜焱这样解释展览主题的深层逻辑。对他而言,这场展览的核心突破,在于用“设计思维”重构了非遗活化的方法论,彻底摆脱了以往非遗展览“标本式陈列”的局限。

回溯范炜焱“设计扶持非遗”项目的五年历程,三个关键节点如同三级台阶,最终托举起“时空交织”的展览架构。2019年的贵州之行是“启蒙阶段”,他带领团队深入铜仁山区,聚焦“木姜子提纯技艺”“仡佬族豆腐染”等非遗,开发出一系列创新生活用品。那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根植于生活的鲜活智慧。”这种“非遗即生活”的认知,为展览奠定了“传承与生活”的基调。

2020年开启的苏州本土深耕期,则是项目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转折点。范炜焱在苏州的巷陌工坊间进行深度田野调查。在与缂丝传承人共度的一个个午后,在蔺草编织作坊的反复观察中,他发现了苏州非遗被忽视的价值——吴罗织造中精妙的数学结构、御窑金砖淬炼的时间哲学、缂丝“通经断纬”的极致匠心,这些不仅是技艺,更是一套可与世界顶级奢侈品工艺平等对话的价值体系。

“苏州非遗的工艺高度与美学深度,足以支撑起国际级的设计表达。”范炜焱的这一认知,成为“时空交织”展览的核心主张。

2024年与颜诺国际的合作,则是“文化输出”的必然延伸。他选择以西方熟悉的高级定制语言,重新诠释苏州非遗的精髓。“六百年前,苏州丝绸沿着丝绸之路定义全球时尚;六百年后,我们要用当代设计,让世界重新认识苏州非遗的价值。”

在这种思路下,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双向对话”的使命:缂丝礼服上,由他原创设计的牡丹丛林花卉纹样与法式蕾丝交织;《开云》围巾里,苏州缂丝的流动华美与法国欧比松缂毛的厚重温暖融合;《游园》首饰中,失蜡法铸造的青铜质感与缂丝的柔美元素碰撞。

这种方法论的重构,本质上是对“非遗保护”的重新定义。范炜焱始终认为:“非遗的永恒生命力不在于封存,而在于持续的创造性转化。我们不是在抢救消失的遗产,而是在培育能生长出未来的种子。”

在展览中,御窑金砖从太和殿地面跃入都市女性的颈间,缂丝从帝王书画走进日常衣饰,泥塑从庙会市集化身情感陪伴的盲盒——这些转化是对传统在当下生活场景中的创新演绎,可谓是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言“美生于用,器载于道”的当代实践,让非遗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态基因”。

工艺破壁:从材质革命到“可触摸的文化”

走进“时空交织”展览的核心展区,《云上》丝绵灯饰与《窗景》丝绵包袋系列总能吸引最多观众驻足。一缕丝绵中透出柔和的光,如同凝固的云朵悬浮在空中,在灯光下呈现出“可见的呼吸感”;而包袋表面的丝绵肌理细腻柔软,颠覆了人们对丝绵“仅能做被褥填充物”的固有认知。

这两件作品,是范炜焱在工艺层面突破非遗“材质局限”的代表作,更是他用“工程思维”解决传统技艺当代转化难题的生动案例。

“传统丝绵的价值被局限在‘隐藏的舒适层’,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从被动的填充材料,转变为主动的构造材料。”

范炜焱的这一想法,源于他在法国攻读纺织品设计工程师期间建立的系统思维。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如何让柔软蓬松的丝绵获得自主结构性,同时兼顾透光性与耐用性。一次观察蚕茧的经历给了他灵感——蚕吐丝作茧时,通过丝蛋白纤维的交叉堆叠,形成了具有三维稳固结构的茧体。

“丝绵的本质不是脆弱的絮状物,而是可以被重新编织的立体网络。”基于这一仿生学认知,范炜焱团队开发出“复合加固工艺”:不依赖化学试剂硬化丝绵,而是通过精确控制丝胶的活化与重组,在微观层面构建丝纤维之间的永久性连接点。

这些“无形的锚点”既保留了丝绵天然的蓬松质感与透光特性,又赋予其足够的结构稳定性,使其能适应立体造型。当第一次在工作室看到丝絮悬浮成“可见的呼吸介质”时,范炜焱坦言:“那不仅是美学震撼,更是一种顿悟——这缕丝绵等待了千年,只是需要被当代设计重新认识。”

如果说丝绵系列是“材质突破”,那么《游园》系列仿古铜器首饰则是“工艺融合”的典范。被称为“可穿戴的青铜文明”的这套作品,融合了失蜡法微缩铸造、缂丝、大漆三种传统工艺,还解构了苏州园林的花窗意象。

“选择这三种工艺,不是简单的技艺堆砌,而是基于功能与美学的共鸣。”范炜焱解释道:失蜡法延续了青铜文明的厚重质感,赋予首饰历史深邃感;缂丝以“通经断纬”的特性注入细腻肌理;大漆则以温润包浆在金属与丝线间搭建视觉桥梁,如同苏州园林中山石、流水与亭台的对话,缺一不可。

在工艺融合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平衡缂丝的细腻与青铜的厚重。范炜焱的解决方案是“强化对比而非削弱差异”:让坚硬的铜器边缘化作柔和曲线,令缂丝图案以不对称方式点缀其间,如同园林漏窗的“虚实相生”。如今,《游园》系列已成为苏州热门的“城市礼物”,印证了“日常化”不是对文化的稀释,而是让文化“可触摸、可拥有”的最佳路径。

展览中另一件“隐藏的王牌”,是《开云》系列缂丝羊绒围巾。它的创意,凝聚了范炜焱的十年“缂思”,亦是范炜焱“文明对话”理念在工艺层面的绝佳体现。他追溯缂丝技艺的传播路径发现:向东,它在苏州落地生根;向西,它传至法国欧比松小镇,发展为缂毛工艺——两者共享“通经断纬、双面可观”的基因,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既然同源,为何不能融合?”这一疑问催生了《开云》围巾的创作。

团队最终实现了丝绸与羊绒的材质融合:保留丝绸的垂坠光泽,融入羊绒的亲肤温暖,让千年缂丝技艺既符合当代人对舒适着装的需求,又不失艺术性。“当千年技艺化作颈间一抹温暖,传统与当代的界限就自然消融了。”范炜焱说。

时尚赋能:从高级定制到非遗生态的可持续生长

2025年6月13日晚上,展览开幕式的舞台突然化身为T台,模特们身着融合了七项非遗技艺的高级定制服饰,开启了这番视觉盛宴的高潮——一场融合七项苏州非遗技艺的高级定制时装秀上演了。模特们身着缂丝礼服、苏绣长裙、丝绵披风,行走在古色古香的回廊间,灯光流转中,蔺草编织的肌理、宋锦的光泽、盘扣的精巧与苏式旗袍的韵味交织,完美诠释了“中国苏州的,也是世界的”主题。

这场时装秀是范炜焱携手颜诺国际探索“非遗×时尚”融合路径的关键实践。

“选择缂丝、苏绣、丝绵、蔺草编织、宋锦、盘扣、苏式旗袍这七项非遗,基于两个核心标准:工艺表现力与文化辨识度。”范炜焱解释道。缂丝的“通经断纬”能赋予面料独特的浮雕质感,苏绣的精细针法可创造微妙的光影变化,丝绵的天然垂坠感能塑造流动轮廓,蔺草编织的几何肌理则带来意外的触感体验——每一项非遗都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共同构成苏州江南美学的完整谱系。

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艺与高级定制的本质高度契合:高级定制追求材质、结构与工艺的完美统一,而苏州非遗恰好能在不同维度服务于服装的核心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始终坚守“工艺服务于设计”这样的设计原则,避免非遗元素沦为“表面装饰”。在设计缂丝礼服时,范炜焱依据设计对服装挺括特性调整剪裁方式,让面料的肌理走向与人体曲线贴合;团队在处理蔺草编织时,将其肌理方向与腰线结合,强化服装的建筑感;处理丝绵材质时,利用其垂坠感创造出流动的廓形。

“非遗不是附加在服装上的‘文化标签’,而是服装的有机组成部分。”范炜焱强调。当模特身着丝绵连衣裙走过T台时,丝绵的飘逸与披风的廓形浑然一体,观众看到的不是“丝绵元素的运用”,而是“丝绵工艺赋予服装的生命力”。

这场展览的意义,更在于为非遗搭建了“从高端到日常”的桥梁。范炜焱深知,高级定制的受众是小众群体,非遗活化的终极目标是让技艺走进大众生活。因此,在高定秀之外,展览重点呈现了《开云》围巾、《窗景》包袋、《游园》首饰等日常单品,形成“高端引领、日常落地”的产品矩阵。

展览期间,许多观众在接触这些作品后,主动联系团队定制专属非遗单品——这种从“被动观赏”到“主动拥有”的转变,让范炜焱看到了非遗活化的“良性循环”:“当观众愿意为非遗设计品买单,非遗传承就有了经济支撑;当传承人生存无忧,他们才会有更多精力创新技艺。”

为了让这种“良性循环”持续下去,范炜焱团队已规划了展览闭幕后的完整生态建设计划。2025年10月展览结束后,他们将受邀代表江苏前往西班牙、瑞典进行国际巡展,让苏州非遗的美学价值在世界舞台持续发声;同时,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的沙龙将定期举办,汇聚中外创作者探讨非遗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可能;非遗体验课则即将向公众开放,让参与者在亲手制作丝绵饰品、缂丝小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我们要构建的不是‘一次性展览’,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非遗创新生态。”范炜焱说。

在这个生态中,设计师、传承人、消费者形成了紧密的联结:设计师从传承人手中获取技艺精髓,用当代设计语言转译;传承人从设计作品中看到技艺的新可能,激发创新动力;消费者从非遗单品中获得文化认同与审美满足,成为非遗的“传播者”。

这种生态的核心,是范炜焱始终坚持的理念:“非遗活化不是‘抢救性保护’,而是‘发展性培育’。我们要让苏州非遗不仅活在博物馆里,更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心里,活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

在这些勇敢的探新里,那些曾被视为“古老”的丝絮、铜器、丝线,正在设计的赋能下,编织出属于新时代的文明新章——这章新章的核心,是“传统照亮未来”的信念,是“东方智慧为人类文明星河增添光芒”的愿景,更是中国设计在全球化语境下,用文化根脉构建话语体系的坚定步伐。

曾经,苏州的丝连接着东西方时尚之路;今天,范炜焱仍与无数非遗传承者、设计师一起,用当代设计为这条“新丝路”注入新的活力——这条路上,没有时空的阻隔,没有文明的壁垒,只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共鸣,以及非遗在生活中持续生长的永恒生命力。(图片由且久者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