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彩虹终端系列报道
彼时,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驼队,驮着文明的火种踏遍戈壁,在河西走廊的土地上织就了绵延不绝的文化锦缎;此时,新时代呼啸而过的列车,载着蓬勃的活力穿越绿洲,再次点燃河西走廊腹地的激情,唤醒“新丝绸之路”的澎湃生机。在这片的古老土地上,一幅流淌着斑斓色彩与厚重文明的彩绘长卷正徐徐铺展。张掖下辖的六县区,恰似六抹独一无二的亮色,在丝路脉络中交融汇聚,终成“彩虹张掖”的璀璨图景:
山丹县扼守“走廊蜂腰”,草原牧歌与军马场传奇交织;民乐县的扁都口油菜花海,将丝路田园染成金色长廊;甘州区以湿地映佛光,大佛寺的西夏梵音诉说丝路文明的厚重;临泽县凭丹霞奇观出圈,空中视角下赤橙黄绿的丘陵如调色盘洒落人间;高台县让红色记忆与古长城共生,红西路军纪念馆与明长城遗址镌刻岁月峥嵘;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坐拥祁连冰川湿地,民族风情为这幅画卷添上灵动一笔。从丹霞的浓烈到湿地的清幽,从红色史诗到民族风情,六县区的色彩在丝路脉络中交融,正是“彩虹张掖”最鲜活的注脚,自然与文明在此调色,成就河西走廊最动人的风景。
焉支山下扬马鬃 驿舍暖融客子心
张掖彩虹终端系列报道之一——山丹
越过黄河自河西走廊进入张掖,便会先来到丝路马都山丹。山丹之名,源自焉支山“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其形似‘删’,其色若‘丹’”,北魏时以谐音定名,自此在古丝路咽喉要道上沉淀下璀璨底蕴。汉明长城(山丹段)蜿蜒并行近 200 公里,以壕堑、山险筑就的汉长城与黄土墙体垒成的明长城,共同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抚摸城墙上的斑驳裂痕,仿佛能听见千年前霍去病征战沙场的金戈铁马,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阔,更让每一位访客沉浸式感受边塞豪情。
山丹的风里总是把裹着青草与历史的气息和动人的景致藏在山丹军马场的辽阔里。这里是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军马场,自西汉霍去病在此牧马起,两千多年来,始终是军马繁育的重要之地。站在草原上极目远眺,万亩草场像一块翠绿的绒毯,从脚下铺向天际。成群的骏马甩着尾巴,或低头啃食鲜草,或扬蹄奔跑,鬃毛在风里扬起,溅起细碎的草屑——那是独属于军马场的生机。偶见牧马人骑着烈马穿梭其间,马鞭轻挥时,吆喝声混着马蹄声,在空旷的草原上荡出悠远的回响。若恰逢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马群身上,金辉与绿意交织,恍若闯进了一幅流动的油画。
离军马场不过数十里,便是焉支山。这座曾被匈奴传唱“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山峰,虽没有军马场的广袤,却多了几分清幽。山间林木葱郁,溪流潺潺,沿着石阶向上走,随处可见不知名的野花,红的、紫的、黄的,点缀在绿树间。山顶的焉支阁古色古香,登阁远眺,能看见远处的祁连山雪峰,白与绿相映,格外清爽。据说,隋炀帝曾在此举办万国博览会,如今山间的风,似还藏着当年的热闹。
逛得乏了,一定要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手抓羊肉是桌桌必点的硬菜,新鲜羊肉只用清水煮熟,撒一把粗盐,肉质嫩得能掐出汁,入口满是草原的鲜香,丝毫没有膻味;炒炮面也透着股实在劲儿,短而粗的面条裹着浓郁的羊肉汤汁,配上切丁的胡萝卜、青椒,一口下去,面条劲道,汤汁醇厚,暖胃又暖心;还有黄米糌粑,蒸熟的黄米拌上融化的酥油,捏成小巧的团子,咬一口甜香软糯,舌尖还能尝到淡淡的奶味,是当地人最爱的家常点心。炒拨拉,更是独一份的烟火气——在和谐彩虹街、焉支巷子的摊位前,铸铁鏊子上架起柴火,羊肝、肺、肚、肠等食材佐以葱花、蒜苗猛火爆炒,麻辣适度,肥而不腻,边炒边吃,烟熏火燎间满是家乡的味道。就着草原的风,嚼着地道的美味,旅途的疲惫瞬间消散在烟火气里。
旅途的温暖,还藏在城区公路旁的“果优便利店”里,老板康强虽已退役,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始终铭记于心。“来,喝口热茶歇歇脚,困了就睡一觉,养足精神再出发!”话音未落,他已将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小心翼翼递到路过货车司机手中。这是小店的特色服务:免费茶水与歇脚空间。无论是远道而来的背包客、奔波劳碌的货车司机,还是路过的乡亲,只要有需求,店主便会搬来板凳桌椅,泡上清甜茶水,陪人聊聊家常。温热的茶、柔软的凳、热忱的人,不仅缓解了旅途疲惫,更温暖了漂泊的心,也藏着军民鱼水情的感念。“当年部队驻扎,老百姓一碗水、一口馍的情谊,我记一辈子。现在条件好了,能给大家搭把手,心里踏实!”
近年来,张掖市烟草公司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度融合张掖各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围绕全市特色景点、交通枢纽等区域,开展以文旅为主题的彩虹终端建设。康强的店就是旅游终端打造的一个缩影。去年,在张掖烟草山丹营销部的助力下,他将小店打造成过路旅人的温情港湾——以店铺为载体践行初心,以服务为纽带联结八方来客,传递温暖与善意。
店铺虽小,功能却全。角落里,应急药品箱、手机充电站、雨伞整齐摆放。“出门在外难免遇难处,提前备好这些,能帮一个是一个。”店主还把手机号印在店铺招牌上,这串数字成了许多人的“紧急热线”——车子抛锚、路线迷路、急需帮助,只要一个电话,但凡力所能及,他总会尽力协调解决。
这位店主还是山丹的“活地图”。当地美食、旅游景点、路况走向、最佳观景时间,甚至民俗禁忌,他都如数家珍。游客上门问询,他总能细心、耐心又诚心地解答,每一句指引都凝聚着他走遍山丹沟沟壑壑的心血。有游客拿着他手绘的简易攻略感慨:“老板,你这建议比网上搜的还实用!连哪个坡看落日最美都讲得明明白白,生怕我们错过好风景,这份用心太珍贵了!”他却摆摆手:“我现在守着小店,给游客指好路、服好务,同样是守护山丹的旅游名片。”
如今,这家旅游特色终端,既是游客的温馨港湾,更是店主服务社会、回馈人民的实践平台。在河西走廊的劲风中,它如同一盏不灭的灯,没有华丽装潢,却以对人民的赤诚为最暖底色。一杯热茶驱散疲惫,一份指引传递深情,一次援手彰显本色。这位老兵用最朴实的行动,将“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融入文旅服务的细微处。
(作者:郇希文、丁子轩)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