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描绘基层共治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14:0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14: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打造暖“新”服务阵地、“移动哨兵”志愿队,让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为社区治理“主力军”;以“公益交换”激活社会组织服务潜能,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聚焦民生细节,以微改造、健康讲座回应“一老一小”多元需求……眼下的苏州高新区,一个个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悄然展开,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下,一幅充满温度与治理效能的社区共建共享图景徐徐铺展。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居民生活送去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通安镇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为导向,链接资源,升级硬件,开展多元化服务,吸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加入基层治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通安镇多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暖“新”服务阵地,配备空调、饮水机、微波炉、应急药箱、免费WiFi、手机充电等服务设施,破解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休息难、充电难”问题。

由于工作原因,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常遇到饮食缺乏规律、作息时间混乱等健康挑战,通安镇开展专场健康义诊,链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急救知识小课堂”,教授心肺复苏、AED使用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知识;联合社区警务室举办防溺水教育活动,讲解溺水高发区域特征、暴雨天气出行注意事项、落水后自救互救技巧等实用知识。

通安镇树山村吸纳多家“友好餐厅”,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配备“暖心三件套”:随取随用一次性雨衣、舒适安全的休憩角以及便捷贴心的指引信息。该镇还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聚集区挂牌暖“新”商户,提供休息乘凉、餐饮折扣、理发折扣等服务。

为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通安镇建立“新就业群体联盟”,实行积分激励制度;成立“真山‘骑’侠”志愿服务队,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社区环境优势,将他们发展成为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移动哨兵”。

通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社区“过客”化身共建共治共享“主角”,社区治理与群体发展的共赢模式正在通安生根发芽,这种创新实践打通了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赋予基层治理新活力。

蒲公英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郭艳芳没想到,参加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公益交换”项目,居然还有“意外之喜”:不久前,在街道牵线搭桥下,她们顺利对接上了景山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进入评审阶段。

蒲公英社工服务中心前身为白马涧社区的一支志愿者团队,重组成立社会组织后,尝试走出白马涧社区承接更多项目,但面临缺资源、缺项目等难题。

今年4月,枫桥街道发出“公益交换”招募令,号召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公益服务或者资源,置换免费办公场地及资源对接、孵化培育、项目督导等专业支持。

一看需求对口、专业对口,郭艳芳带着服务菜单,加入“公益交换”队伍,没承想项目资源这么快就找上门来。“尽管项目资金不多,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积累好口碑,才能引来更多资源。”郭艳芳说。

包括蒲公英在内,共有6家社会组织参与了枫桥街道首批“公益交换”项目。他们置换的办公场地,位于东浜新苑南区36幢枫桥街道社工站。

走入其间,只见这方现代化的办公空间里,办公区、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公用大厅展示栏里错落有致地挂着社区服务活动剪影。

“对我们来说,‘公益交换’换得物超所值,看得见的是场地、培训,看不见的还有各类资源。”郭艳芳说,社工站每月初都会让入驻组织提交服务计划,并将这些服务列成“菜单”,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社区、企业等。“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潜在项目,更了解社区的现实需求。”

“公益交换”也为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枫桥街道承载着超20万居民,基层治理事务面广量大,仅靠社区力量远远不够。

“通过‘公益交换’,我们既为社会组织链接了资源,又把更多专业的社工力量下沉到基层。”枫桥街道社管科科长李娟表示,街道依托社工站设计公益服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确保项目有规划、有督导、有评估,推动社会组织持续规范运作,让优质服务扎根社区、惠及居民。

截至目前,枫桥街道已通过“公益交换”项目,把25场公益活动送到10个社区,服务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关怀、安全知识普及、亲子关系促进、认知障碍预防等,惠及850余人次。

枫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里将引导更多社会组织走上专业化、特色化之路,通过项目管理、实务技能、财务管理、外出学习等培训,帮助社会组织找准服务定位、扩大品牌效应,拓宽发展之路。

改造小门,举办老人健康讲座,上门安装一次消防器材……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促便民服务接地气、暖人心。

近日,浒墅关兴贤社区网格员在巡逻中发现,阳山花苑二区与一区之间的一扇小门仅可供行人通行,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接送孩子的家长,明明两个区域仅一墙之隔,却不得不绕行一大圈。

针对这一问题,兴贤社区迅速响应,组织综合行政执法局、物业等展开研讨,通过优化视野、增设减速带并加强巡逻,实现小门“大变身”。如今,电动车和自行车都能顺畅通行,居民出行便捷度大大提高。居民钦阿姨感慨道,“社区想居民所想,现在出行更方便了!”

浒墅关和祥社区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在初秋精准推出健康守护、便民服务、成长赋能系列活动,以创新举措解民忧、暖民心。

针对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社区特邀市级医院专家开展数字化疾病防治讲座。72岁的张阿姨在得到专业解答后说:“听完课心里有底了,还学会了预防感染的方法,收获很大!”社区还将服务融入日常,常态化开展免费量血压、理发、磨剪刀等便民服务,并打造设施完善的养老用房,为老人日间休息、娱乐交流提供空间。

对于青少年,社区精准整合志愿力量,创新开设三期艺术融合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融入艺术创作。家长王女士表示:“课程让知识变生动了,更成为孩子表达自我的渠道。”

件件“小事”折射为民服务温度。浒墅关相关负责人说,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理念,当地从细微处入手,将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心头大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共同打造更有温度更宜居的美好家园。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